麻黃有哪些功效價值?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麻黃、中麻黃的幹燥莖枝。均為野生。
別名:狗骨、龍沙、卑相、卑鹽。
產地:主產於山西、內蒙、甘肅、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態:草麻黃:草本狀小灌木,高20~40厘米。本質莖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綠色枝膜質鞘狀,包於莖節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銳三角形。花單性異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復穗狀花序,稀單生,雌球花多單生於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時苞片肉質、紅色、內有種子兩枚。
采收加工:立秋後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則質嫩莖空,麻黃鹼含量小,受霜凍則色變紅,暴曬過久,色發黃。均影響療效。
性狀鑒別:草麻黃:細長圓柱形,有的帶棕色木質莖。草質莖少分枝,黃綠色,節間有細縱棱線,節上有細小鱗片,2~3片,基部聯合呈筒狀,莖質脆,易折斷,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內心紅黃色(俗稱玫瑰心,為麻黃主要成分),微有香氣,味苦澀。
以身幹莖粗,淡綠色,斷時有粉塵飛出,內心充實,味苦澀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黃鹼、偽麻黃鹼、揮發油等。
藥理作用:發汗、平喘、利水。
1、發汗。僅在人加熱時能增加其發汗量,動物實驗尚未證實本品單獨應用時有發汗效應。
2、解熱。麻黃發揮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對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溫作用。
3、解除支氣管痙攣。麻黃鹼和偽麻黃鹼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且作用較緩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順而止喘,亦即所謂“宣通肺氣平喘”。
4、利尿。偽麻黃鹼有明顯利尿作用。
5、升壓。麻黃鹼能收縮血管而升高血壓,其作用緩進而持久,可維持數小時。
6、抗病。麻黃揮發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性味:辛、苦、溫。
歸經:入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平喘、利尿。生用發汗力強,蜜制多用於平喘息止咳。
主治:風寒感冒,氣喘咳嗽,水腫。適用於感冒風寒表證無汗者。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平喘和治療外感風寒。
1、用於平喘止咳。壹般需配杏仁,為增強平喘作用。在肺熱喘咳時(如肺炎、急性支氣管炎),必須用石膏等清熱藥,入麻杏石甘湯;在肺寒喘咳時(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須加用幹姜、細辛、五味子,為加強散寒、祛痰、鎮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龍湯。
要註意的是,麻黃雖有治喘作用,但連續長時間使用後,效力會大減,所以,慢性咳嗽者壹般不宜久服,可間歇使用。麻黃有興奮大腦皮層的作用,如用量較大,往往會引起過度興奮而致失眠,用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探索合適的分量。用蜜炙麻黃副作用較少。
2、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脈浮緊,頭、身肌肉緊張而疼痛者,用之最為合適。春夏秋的外感風寒也可以用,但傷風有汗則不宜用,所謂“有汗不得用麻黃”,以防發汗太過。麻黃配桂枝,更能增強發汗作用以解散風寒,方如麻黃湯。
3、用於治療水腫。取其有發汗、利尿的作用以減輕水腫。壹般與白術同用。治療水腫而伴有表證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風;偏熱的,配石膏。
4、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配薏苡仁或白術等,通過發汗祛濕,緩解疼痛。
使用註意:有高血壓者慎用麻黃,用於解表時可以用紫蘇葉代替;用於風濕關節痛時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較普遍。虛弱者用2.4~4.5g便可。體質稍好者用於發汗、平喘時,有時須用至9~12g,用於治療風濕關節痛時,用量可較大。
處方舉例:1、麻黃湯《傷寒論》:麻黃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麻黃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6g、桂枝6g、白芍6g、細辛3g、幹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註:主要成分:麻黃鹼、偽麻黃鹼,揮發油。
附:麻黃根:為草麻黃的幹燥根。呈圓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質堅硬,斷面淡紅或黃白色,細膩放射狀紋理不明顯,味微苦。不發汗而能止汗,多用於體虛多汗者。
副作用:
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頭痛,眩暈、刺激胃,腹瀉、焦慮,精神病、腎結石、震顫、口幹、不規則或心跳節律,心臟的損害、高血壓、煩躁不安;神經質睡眠問題、食欲下降、沖洗,出汗、排尿增加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危險似乎與先前存在的條件,如心臟病,血壓高的人更多;心率紊亂;甲狀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慮,青光眼;嗜鉻細胞瘤,糖尿病,腎臟疾病或腎石頭,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前列腺肥大,腦供血不足和癲癇發作,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這些衛生條件的人士,應避免麻黃。與以麻黃,麻黃堿,偽麻黃堿過敏的人或也應避免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