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中國古代棉紡織業興起和興盛過程

中國古代棉紡織業興起和興盛過程

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南宋是推廣到長江流域。當時南方種植的棉花是從東南亞壹代傳入的木棉,結桃多,產量高。福建壹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的說法。棉花逐漸成為兩宋時期重要的經濟作物,這為棉紡織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當時已經有壹套搟、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比如“宋人《紡車圖》”和“出土的南宋棉毯”,體現宋朝高超的棉紡織技術)由於棉紡織業興起的時間不久,棉紡織品在當時居民的衣料中還不占主要地位。經過元朝特別是在明朝,隨著棉花的大面積種植以及棉紡織技術的發展,促使棉紡織也興盛起來。棉布逐漸成為全國人民主要的衣著材料。棉布生產進壹步發展,呈現出取代價昂的絲織品和產量少的麻制品的趨勢。《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說:“凡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天工開物》卷二)棉紡織業在江南的松江地區十分發達,被譽為“以棉布衣被天下”。

棉紡業使用的加工工具有明顯的改進。棉花去籽工具的攪車,原來需兩人操作,晚明只用壹人。徐光啟指出:“今之攪車,以壹人當三人矣,所見句容式,壹人可當四人,太倉式兩人可當八人。”明末的紡紗車,改進元代以來的“三繀”紡車為“四繀”乃至“五繀”紡車,大大提高了紡棉紗的功效。(《農政全書》卷三十五)

棉紡業的發展和當時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與產量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據記載,“海上官民軍竈墾田幾二百萬畝,大半種棉,當不止百萬畝。”(《農政全書》卷三十五)上海至太倉是壹個大產棉區,也是壹個商品棉花的集散地。明末大詩人吳偉業作《木棉吟》說:“眼見當初萬歷間,陳花(棉花)富戶積如山。福州青襪烏言賈,腰下千金過百灘。看花人到花滿屋,船板平鋪裝載足。黃雞突咀啄花蟲,狼藉當街白如玉。市橋燈火五更風,牙儈肩摩大道中。……昔年河北載花去,今也栽花遍齊豫。北花高捆渡江南,南人種植知何利。”(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卷十,後集二)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萬歷時江南棉花生產和交易的盛況,到萬歷時,棉花大面積種植在山東河南地區已漸普及,而且北花已經向南方傾銷。南北棉花產量的激增,直接促使棉紡業的發展。松江府上海縣生產的“標布”,銷路甚好,“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計。”(《閱世編》卷七)蘇州的木棉布也很著名。

浙江嘉善縣棉紗、棉布生產發達。當時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之謠。(《浙江通誌》卷壹○二,物產)北方棉紡業的發展,由於氣候幹燥,棉絨斷續,不能成縷,雖也能成布,但質量欠佳,棉布生產遇到困難。萬歷時,北直隸肅寧縣的織工創造出提高棉布質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於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欞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濕氣紡織”,因而織出了高質量的棉布。肅寧縣所出產的市匹,足當松江產量的十分之壹,質量越來越好,其細密程度幾與松江的中等品相類。(《農政全書》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