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同鴨講電影
它們同是香港喜劇電影,30年前的《雞同鴨講》笑料高級,又有冷暖人情。冰冷無味經油炸變美味的成功作品。然而6年前的《喜上加喜》作為港式賀歲,影片很好的運用了世界末日的話題,大部分時間搞笑幽默,到最後仍然打溫情牌,在替劇中每壹個人實現了自己價值的同時也給觀眾壹份感動的鼓勵。但是笑點都很刻意,系列延續的情感牌變得寡淡無味。
對於喜歡香港電影的人來說,《2012喜上加喜》是壹部很不錯的接地氣的香港喜劇,這部喜劇讓人看的很舒服,沒有刻意去制造笑點,而是做到了讓觀眾會心壹笑。比起黃百鳴的炒冷飯吃老本,曾誌偉不知道好上多少倍,雖然惡搞無厘頭都很多老梗,但看上去拍部賀歲港片的誠意是有在的。香港每年壹部眾星賀歲片,本是當普通喜劇看的,看到最後卻哭了。
香港最會做這種傻開心傻開心的電影了,好像很快餐的樣子,但是好多人都愛方便面不是麽?其實這部喜劇電影比80年代還要嘲弄同性身份,嬌柔做狀,繼續販賣?人情味?,怎壹個?偽善?可形容?很流水線的產物,很標識化的制作,沒什麽特別的,我都是看慣香港賀歲片的了,但是這壹部味如嚼蠟。看來編劇的功底不行,演員演戲又很誇張,更不要跟《家有喜事92》《花田喜事93》那些經典之作相比了,完全是兩個層次的。
眾星雲集,影像風格壹脈相承的《2012喜上加喜》來看,結果大失所望。雖然對白仍然是純正的粵語,講述的仍是香港人的生活點滴,但由於故事結構的松散、強行拋出的主題、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導致這部作品少了懷舊的韻味,失了純正的港味兒。要說為數不多的亮點,那就是頗有惡搞意味的眾角色名字和那幾個戲仿橋段了。
《2012喜上加喜》依然是同壹類型的合家歡式喜劇路線,但本部完全沒有了前兩部的喜劇效果,而且本片在演員陣容上縮水不少,毛舜筠,邵音音,馮淬帆,完全都是壹圈老胳膊老腿的了,雖然有點懷舊味道,但力不從心啊,TVB只有黃宗澤壹人在扛著本片,其它人都哪去了,林峰,陳法拉等人呢。而且何韻詩在電影中是真的好醜。這部電影要不是明星多,我還真不會記得我看過。
這部電影延續了香港喜劇的風格,各種明星紛紛上馬,這部TVB賀歲系列片可看看做是HK人生活幸福指數的反向晴雨表,幻想得越離譜就說明港人現實生活越苦,比起兩年前的72家租客,《喜上加喜》只剩下了略顯粗暴和生硬的純YY,港人對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已經失去信心了嗎?香港草根溫情本是其最具吸引力,也是最受贊揚的優點,但到了這壹部,卻被各種戲仿惡搞給掩蓋,雖笑果尚有壹定保證,也已不夠接地氣了。
同樣是香港喜劇,30年前的《雞同鴨講》整體非常流暢,沒有以前老喜劇的那種橋段拼湊感,又接地氣,說出了中餐的很多衛生弊端,感覺是許冠文的巔峰之作。按現在的標準來看,仍然是好玩的電影,生活化的調侃多過純段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近景和人物特寫的關系,看上去比《半斤八兩》添了些人情味。雞鴨大戰當然是高潮,但真正讓人代入的還是燒鴨店員相處的那種狀態。另外,張艾嘉那時可真漂亮。
雖然80年代像許老板這樣自私刻薄貧嘴的小市民到處可見,但正是這份市井氣和中國人傳統的情誼更能贏得普通人的青睞,人情味十足。許冠文作為周星馳之前喜劇電影的代表性人物,他創作的電影幾乎全部取材於地道的香港小市民生活,反映了草根階層的趣味和小人物們的喜怒哀樂。當時香港剛從97年金融危機脫身,利用這壹契機將新式的外來文化與香港本土文化形成對立關系,嘲諷本土文化的同時也進行積極改良,最終戰勝了外來文化。
導演高誌森的喜劇功力真心在線,壹板壹眼的草根市井喜劇,從結構來講,比老許自己導的幾部都要成熟紮實。傳統老港小館靠人情經營反殺西方現代連鎖快餐,內核非常許氏,嘲諷壹切過度規範化、機械化的服務體系/社會體系。看這部電影覺得不是很搞笑,更喜歡的是優秀的小市民情懷電影,還有裏面那種香港小市民的生活氣息和奮進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