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奔騰舞蹈作品分析

奔騰舞蹈作品分析

奔騰舞蹈作品分析如下:

作品通過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體形象,映射出80年代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隨著時代變革所呈現出的積極樂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作品以“萬馬奔騰”之意象來象征十壹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浮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氣象。舞蹈不僅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個性,從普遍的意義來講它更代表了新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昂揚奮發的生命狀態。

有評論家認為該作品是壹個集時代精神、民族審美和非凡氣勢的意蘊深遠的優秀作品。

“藝術是人的精神的表現形式”。壹個時期的舞蹈作品與這個時期的歷史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統壹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這期間許多的編導把目光投向了反映少數民族現實題材的舞蹈作品,其中不乏壹些經典之作。

《奔騰》從生活中普通青年牧民的現實情感出發,以揭示時代變革帶來的人的精神風貌和心態的巨大變化為創作主旨,在深化了作品的主題的同時給作品註入了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奔騰》是那個時代具有典範意義的代表性作品之壹。

該作品的動作語匯以蒙古族民間舞蹈動作為基礎素材,力求從體現實際生活情感和蒙古族青年的精神氣質出發,發展並創造出富有民族風格特性的動作語匯。

舞蹈中繼承了傳統蒙古族舞蹈“擰肩、坐腰”的基本體態,並通過變化發展和強化舞蹈造型和構圖,對蒙古族舞蹈的各種步伐類、肩部和臂部動作進行節奏和力度上的處理,極大地豐富了蒙古族舞蹈的動作語匯。

此外,編導在動作設計中還充分運用從壹個核心動作引申和發展出若幹個動作的創作原則,使作品的動作語匯呈現出強大的張力。如舞蹈中各種馬步、幾種力度的動肩和不同幅度的抖肩及對傳統大揉臂動作在用力點、空間和節奏的發展都使舞蹈具有耳目壹新的視覺感受。

其次,作品在群舞的構圖中講究舞臺空間的點、線、角、面等方面的綜合運用,並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使作品的整體效果在流暢中不失豐富。

如舞蹈第壹段中的群舞構圖,由少漸多、層層疊進,勾勒出蒙古族騎手在蒼茫草原上牧騎的萬馬奔騰之氣勢,舞蹈隊形若聚若散,若行若止,整個舞蹈畫面的氣氛在這種構圖的變化中被渲染得宏偉壯觀,極具滾滾江河奔騰人海的磅礴氣勢。

此外,作品結構精煉,隨情緒的變化展開,首尾呼應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該作品為三段體情緒舞蹈,在快板壹慢板壹快板的舞蹈情緒的展開中,不斷地將舞蹈推向高潮。

在兩個快板中使用了大量重復主題動作的手法,第三段舞蹈動作是對第壹段快板的發展和變化,它圍繞著象征性的主題“核心”動作,並且在千變萬化中不失其“魂”,作品因此透射出強大的張力和震撼感。

作品成功的另壹因素是在節奏的處理上將情緒和身體部位的節奏動律充分協和,將舞蹈節奏、音樂節奏和情感節奏緊密地結合在壹起。

第壹段急速的節奏中動作的幅度並不大,主要以牧民在馬上牧騎的感覺為動機;第二段慢板(好來寶)中,突出肩部動作語匯的節奏與心理情緒的內節奏合拍的節奏的切分。

第三段綠浪,音樂節奏加快預示高潮的來臨,同時滿臺的演員以大線條揉臂動作營造如千軍萬馬紛沓奔騰的草原牧騎,把舞蹈推向高潮。

尾聲急促的鼓點,在不規則的打擊樂中交相呼應,動作出現幅大激烈的技巧“雙飛燕”,同時更進壹步反復強調第壹段主題動作。該作品節奏的獨特處理體現出與傳統蒙古族語匯的不同之處,真正透視出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社會生活節奏的變化,真正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