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浚縣的詳細歷史介紹下
浚縣歷史沿革
夏代,浚地處冀、兗、豫三州之交。商代稱黎,遷都殷後為畿內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內為邶、鄘、衛,浚地屬邶、衛,後康叔封衛,領浚地。?
春秋時,浚地有牽城、雍榆、頓丘,分屬晉、衛。戰國時,屬魏國。秦置郡縣,分屬東郡、河內郡和邯鄲郡。?
西漢高祖年間(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頓丘縣。黎陽縣治在今大伾山東北,屬冀州魏郡;頓丘縣治在今屯子鄉蔣村附近,屬兗州東郡。王莽時(9——20年),改黎陽曰黎蒸,改頓丘曰順丘。東漢復原,隸屬依舊。?
三國時,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黎陽縣改屬司州魏郡。置頓丘郡,轄頓丘、衛國、臨黃、陰安四縣。東晉時,浚地先後屬晉、後趙、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後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屬司州。太元十壹年(386年),丁零族翟遼襲據黎陽,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稱王,號大魏天王,轄七郡。後遷滑臺。太元十四年至二十壹年(389——396年)間,廢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廢頓丘郡,頓丘縣屬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屬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東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於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六縣。後郡治移至枋頭城(今新鎮鄉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間罷頓丘縣。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仍治枋頭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開皇六年(586年),於原東黎縣置臨河縣。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臨河縣。於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總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轄殷、衛、澶、洹四州,領黎陽、臨河、內黃、湯陰、頓丘、觀城、繁陽、澶水八縣。武德四年,又置清淇縣,屬衛州。六年,罷黎州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設道,黎州屬河北道,轄黎陽、臨河、澶水、內黃四縣。衛州治由衛縣遷至汲縣,衛縣仍屬衛州。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澶水縣並入臨河縣,臨河、內黃二縣屬相州。清淇縣並入衛縣,屬衛州。長安三年(703年)復置清淇縣,縣治在枋頭城,神龍元年(705年)廢,入衛縣。?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7年),黎陽縣改屬滑州。九年(944年),臨河縣改屬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陽縣改屬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於黎陽置通利軍,治所在今縣城東大伾與居山之間,轄黎陽縣,縣治仍舊。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通利軍屬河北路。天聖元年(1023年),改通利軍為安利軍,軍治遷至浮丘山西。四年,衛縣屬安利軍。天聖七年(1029年),地震,軍城陷為湖,移治浮丘山顛。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黎陽、衛縣屬河北路衛州。熙寧六年,廢衛縣為鎮,入黎陽縣,改屬河北西路衛州。元年(1086年),復置通利軍,分黎陽縣復置衛縣,屬衛州。政和五年(1115年),軍升為浚州,號浚川軍節度,旋又改平川軍節度,州治在浮丘山顛,轄黎陽縣、衛縣。崇寧四年(1105年),臨河縣鎮寧軍,隸河北東路。宣和二年(1120年),湯陰縣屬浚州,旋復屬相州。?
金天會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浚州屬河北西路。皇統八年(1148年),嫌與宗峻音同,改浚州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河縣治沒於黃河水患,縣廢。?
元初,設省轄路,浚州屬中書省(腹裏)真定路,省黎陽縣、衛縣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中書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浚州屬中書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屬河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浚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浚縣屬直隸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署(行政公署),浚縣屬河南省第三行署(駐安陽)。?
抗日戰爭時期,浚境三權鼎立。1938年7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重劃政區,浚縣屬第十三行署(駐輝縣平羅鎮)。1939年2月,浚縣日偽政府建立,屬日偽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駐新鄉)。1940年秋,中***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1941年6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撤銷第十三行署,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三行署(駐安陽)。1945年8月,日偽浚縣政府投降告終。?
解放戰爭時期,中***浚縣民主政府隸屬仍舊。1947年7月,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直至中華人民***和國成立。這壹時期,浚縣處於“拉鋸”戰爭局面,兩個政府駐地及轄區變動頻繁。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國民黨浚縣政府不復存在。?
1949年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隸屬平原省安陽行署。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行署。1957年11月,安陽行署並入新鄉行署,浚縣隨之改屬。1962年12月,復置安陽行署,浚縣復屬安陽行署。1983年10月,撤銷安陽行署,浚縣改屬安陽市至1986年1月8日,後劃歸鶴壁至今。
浚縣歷史
商代稱“黎”。西周屬邶、衛。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分屬河內郡。西漢高祖年間始置黎陽縣,東漢、魏、晉沿襲。東晉永和七年置黎陽郡,墨守成規黎陽縣。東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總管府,轄4州8縣。宋代置通利軍,後改安勝軍、平川軍、浚川軍,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為縣,稱謂浚 縣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陽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時城垣只有東、南、北三面,西以衛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後又屢經修繕,於崇禎十壹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陽古城之規模。
黎陽古城的布局有其獨特的風格,她既繼承了中國早期築城的傳統,卻又不是在有完整規劃和設計下,按規則布局營造起來的,而是從防禦、防洪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這些都對黎陽城的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古人雲:“浚城如舟在水中,則所謂舟居非水矣,雖然天如倚,蓋地若浮舟,寧惟此城哉。”
黎陽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閣為中心,縣署設在距中心閣二百余米處的西北位置。設東西與南北兩條中軸線,以兩條中軸線為東、西、南、北主要街道,並分別連接四城門。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上設有許多規則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區均分布在巷道內,采用臨街設店的規則結構。為了古城經濟的繁榮,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門外建立碼頭,大小船只來往於南北,貨物裝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記
曰:“浚城西有衛河環帶,河與城相距咫尺,河向東北而逝於天津,直至燕都,商人借此以通貿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許多商店、茶樓、酒館、旅店等布滿大街兩旁,手工業作坊到處可見。由於南北經濟交流,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內及城周先後增修和重修了許多亭、臺、樓、閣及各種廟宇,既點綴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陽古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十分重要。由於社會動蕩、戰爭頻繁,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就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軍事防禦措施,她西以衛河為池,南抱浮丘於半。從西門向南沿山崖而築,背山面水,地勢險要,內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難攻。
黎陽古城的建置規劃和管理制度,沿襲了傳統的封建“禮法”。她是古代政權的象征,軍事防禦的要塞,又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也體現了古代黎陽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藝術水平。
黎陽有古廟會,據傳始於明代嘉靖二十壹年(1542年)前後,當時主要以浮丘山為中心,朝拜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之女碧霞元君。隨著時間的推移,廟會發展越來越大,逐漸擴展到南關、大伾山。兩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廟會。
每到農歷正月初九、十六兩日,當旭日初生之際,縣城、兩山已籠罩在壹片淡紫色的煙霧裏。壹對對花船、高蹺、獅子、秧歌、背閣,扭著跳著爭向觀眾獻藝。粗捍徹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處“咚咚咚”壹陣暴風雨般的鼓點掠過人們的心頭。布棚小攤、泥玩書畫、刀槍劍戟、南北佳肴、風味小吃等,將兩山間的道路遮了個風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臺,壹闕清音半天繞;香火酬眾願,看酒旗歌扇,千秋盛會裏中傳”。這幅清代楹聯生動地描繪了黎陽廟會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