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刪魯迅文章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壹個筆名,也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筆名,1918年他發行了《狂人日記》,用的就是魯迅,此書壹出,魯迅“壹夜成名”,因此魯迅便壹直沿用這個筆名。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文章影響後世深遠,除《狂人日記》之外,魯迅還著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仿徨》等,每壹本書,都深深的揭露了舊時代的黑暗和國人的劣根性。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壹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
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壹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麽呢?
魯迅從文是壹波三折,年少時期,父親患了重病,周家請了兩位名醫,還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藥方,但父親的病更重了,所以魯迅壹直都反對中醫,認為:中醫只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1904年成,魯迅留學日本,進入了仙臺醫科專門學西醫,他的各科成績都不錯,同樣受進化論、尼采和托爾斯泰思想的影響,魯迅也是愛上了文學,1906年,在壹次上課時,老師播放了壹部“日俄戰爭教育片”。
當時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被日本人抓獲之後要處決,然,圍觀的也是國人,魯迅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喚醒國人的麻木的內心。
魯迅文學深受俄國諷刺大師尼古萊·瓦西裏耶維奇·果戈理的影響,魯迅在自己撰文之前,都是翻譯外國的文學,比如果戈理的《死魂靈》,魯迅編寫的《狂人日記》就帶著果戈理的影子。
大部分人對魯迅最初的印象,應該是來自《故鄉》,因為是初中需要學習的課文,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有壹天冬天,魯迅回到了故鄉,又想起了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回憶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的殘酷,閏土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那個少年了,圓紫色的臉變得灰黃,眼睛也跟他父親壹樣,最讓魯迅失落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
壹句“老爺”,也讓閏土成為了是封建舊社會的“遺物”,但魯迅依舊沒有放棄沖破封建枷鎖的信念,文中最後寫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前,魯迅的作品被頻頻選入教材,除了學生會讀魯迅的書之外,社會的人也會拜讀魯迅,哪怕幾十年過去了,魯迅的文章依舊還有其特殊的魅力。
然而10年前,教材改革,為了迎合時代,學生們閱讀的壹些文章也都進行了增添和刪減,魯迅的文章,也被逐漸的移出教材。《風箏》也是接二連三從高中語文教材當中刪除。
伴隨著“去魯迅化”興起,針對魯迅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有專家認為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也有人專家認為過於負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眾所周知,魯迅的文章都帶著諷刺意味,揭露的是時代的黑暗,既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那個時代,我們還是需要魯迅嗎?
北大錢理群教授壹直都非常關註教育問題,多次批判教育問題,並為此奔走,作為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之壹,他就魯迅問題,作了很多的論述,還撰文談“去魯迅化”。
錢理群認為:讀魯迅的文章,能讓我們少些膚淺,少些小家子氣,少些庸俗,少些醜陋,先生的文章就像壹面明亮的鏡子,照出妳我的真實的內心……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錢理群這是在吹捧魯迅,但實則不然,魯迅指出的國人劣根性問題現在依舊還存在,依舊根深蒂固,社會缺少不了魯迅。
錢理群曾經提出了這麽壹個詞——精致利己主義者:
我們的壹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壹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壹旦掌握權力,比壹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義者壹切都以自我為核心,他們善於偽裝、經驗老道,然而從小學開始,我們的教育就不斷的在培養“精致利己主義者”,所以我們需要像魯迅這樣的人,壹個敢於去揭露壹切的人。
錢理群教授還舉了壹個例子,這也是他親身經歷的壹件事,在他的課堂上,甚至大學課堂上,壹般很少會有人座前排,有壹天壹個同學就座了前排。錢理群教了這麽多年書,也自然懂得學生的阿諛奉承。
不過這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僅將他課都聽進去了,還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下完課之後,這位同學會經常跟錢理群教授交流,錢理群教授很喜歡他,後來這位同學提了壹個要求,想要錢理群教授了推薦信。
作為北大資深的教授,錢理群的推薦信有很重的分量,錢理群認為這位同學很努力,給他推薦信也沒問題,然同學拿到推薦信之後,他就徹底從錢理群的課堂上消失了。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社會上也需要魯迅這樣的人去喚醒壹些人的內心,錢理群教授認為,魯迅的作品能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壹些東西,讓他們去思考根本性的問題。
他將魯迅作品教學的意義,歸結為給中學生和中學教育提供“基礎人文精神的支撐”,也許只有真正讀懂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才能真正的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
現在提倡的“減負”,刪減壹些文章,確實讓學生得到了壹些放松,但是這跟“去魯迅化”又有什麽關系呢?
坊間也流傳著“少不讀魯迅”的論調,其實現在中學生接受能力強,他們也能拜讀魯迅的文章,無論魯迅的文章今後在教材的命運怎樣,教育部門的刪減和增添都是為了祖國的下壹代考慮。
在眾多的文人當中,魯迅確實是壹個不可多得的批評家,時至今日,回過頭看魯迅的這些經典名言,依舊說得非常準確,社會雖然在進步,但有壹些東西卻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