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禁止過洋節的文件
國家禁止過洋節的文件:是假的。
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確實在2017年1月25日發過這壹份文件。該文件是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印發的文件。《意見》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做出了具體要求,是指導性文件。
讀遍全文,這份指導性文件並無壹處提到“禁止過洋節”、“反對過洋節”。網上來勢洶洶的《中央關於禁止過洋節的通告》可謂是徹頭徹尾的造謠。
過洋節的意義:
壹切文化包括外來文化,都需要接受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的選擇。今天認為是精髓的,明天未必是。
任何傳統,只有其在產生孕育新生的作用時,將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存在著,並顯示其價值。否則將在生活中消亡,人為的希望保留或發揚,只能證明落後。
但所有發生過的文化現象,均有其歷史的地位和價值。文化與文明,詞意相近。記得林語堂說過:“文明是人類進步的總成績”。文化與文明,是分階段的,今天存留的可以說是過去發生的總成績。
我們太過於看重眼前發生的文化現象,包括洋節。事實上,往往只是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給了其表演的舞臺。今天正在發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哪怕是很顯著或者說甚囂塵上的現象,許多在起了壹定作用後,都將在歷史的選擇中,成為過客。
過節可能是比過什麽節更長久存在的壹種文化現象,過節本身,是否會永久與人類相伴,也未可預料。今天的中國人(不是所有,主要是為數不少的年青人)喜歡過洋節,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地區文化對新興國家的壹種影響,恰如國外興起漢語熱和辦孔子學院壹樣,準確地說,是壹種相互影響。
在開放條件下,通常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對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影響大。在改革開放開始的後的壹個階段,隨著新潮的廣貨遍布全中國,粵語北征,不少人開始模仿粵語,這壹文化形象在央視春晚節日中,也有過反映。
這是因為廣東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經濟最先興起的緣固。隨著各地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經濟發展各揚其長,文化相互影響滲透,這種文化現象就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