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早在佛經翻譯時就提出了翻譯中的“五不翻”,即有五種情況不翻譯。但是玄
關於五種不翻的來源如下:
玄奘法師對壹部分梵語未進行意譯而直接采用了音譯,後來提出了“五種不翻”的翻譯理論。玄奘以後的佛經翻譯仍多沿用此理論,對部分詞匯進行音譯。其理論仍在漢字文化圈以外語言的翻譯工作中發揮重要參考作用。
五種不翻的理論具體是指:
秘密故,如陀羅尼。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佛之秘密語,不翻(意義)。如,般若心經最後壹節的“羯諦、羯諦、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的真言、陀羅尼等詞類。
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多種含義的詞,不翻(意義)。如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意的薄伽梵(亦有翻譯為世尊的情況)等詞,不意譯。
此無故,如凈凈樹、中夏實無此木。本地(中國)沒有的事物,不翻(意義)。如印度的閻浮樹、乾闥婆、迦樓羅等事物,為中國所無,保留原音。
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譯方法。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而自從東漢以來,歷代譯經者皆采用此音譯,故保留前人規式。
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為讓人對要翻譯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譯。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埵等,不譯為“智慧”、“能仁”、“道心眾生”等,因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後者則易被人輕視。
拓展知識:
玄奘的生平事跡:
本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曾遊歷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論。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壹,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於是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未被允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