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周南·芣苢》心得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 芣苢,就是車前子草,俗稱豬耳朵。從小在農村長大,聽慣了豬耳朵這個詞。第壹次知道它有這樣美的壹個名字“芣苢”,也認識了這個詞。
? 為什麽叫豬耳朵?我還特意查了壹下。漢代大將馬武領兵攻打匈奴,不想兵敗被困,彈盡糧絕,更大的災難是將士和馬匹多患“血尿病”,死屍遍地。細心的戰士發現有幾匹戰馬啃了車前的無名小草而幸免遇難,他們也掙紮著吃了那種小草,所患疾病居然好了。馬將軍於是下令全軍服用,幾天後,病情痊愈,士氣恢復,最終才得以殺出重圍。馬武說:“全軍死而復生,全仗路旁車前之仙草也!”車前子就此得名。
? 這芣苢草不僅是美味的野菜,更是救命的藥草。
? 吟誦著這首詩,壹幅郊外采摘圖,浮現在眼前。春天的郊外,萬物復蘇,楊柳依依,青草遍地。壹群婦女,提著籃子,來到郊外采摘芣苢,壹邊采摘,壹邊唱著勞動的歌曲。“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越菜越起勁兒,索性把衣襟都起來,把裙角綁在腰間,把鮮嫩芣苢大把大把地往腰間裝。壹副勞動的歡快的場面,不僅令人心馳神往,想要加入他們的勞動隊伍中。
? 我們這壹代人大多有野外挖野草的經歷,小時候在經濟匱乏的情況下,初春時節,手提著小籃子,拿著小鏟子,去麥田裏,采面面條,挖薺菜,采豬耳朵。三五個小夥伴結伴而行。還是春寒料峭的時候,風呼呼地刮著,但不覺得冷。來到麥田,走到山崗,跨過小樹林,哪裏有面面條,哪裏有白蒿,哪裏有芣苢,哪裏有榆錢,哪裏可以采到槐花,小家夥們心裏非常清楚。往往是爭著搶著看誰摘的野菜多。回到家受到爹媽的壹通表揚,做煎餅,做麥飯,在那時都吃得津津有味,只有在春天才能挖到的這些稀罕物,也算是對生活的壹種改善。
? 長大後, 以後每到初春,總喜歡來到田地裏,不管挖什麽,心裏都是愉快的。其實並不是去享受野菜的美味,而是去享受挖野菜的快樂。那種探索與發現的驚喜,享受勞動成果的愉悅。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內心的放空與輕松,是壹種美好的感覺。
? 遠離熱鬧與喧囂的城市,放下壓力重重的工作,采芣苢成了緊張生活的壹種調節。自然賜予我們萬物,我們在勞動中享受勞動的快樂,甘之如飴,樂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