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府的歷史沿革
邵陽是壹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2500余年。
邵陽,舊名寶慶,位於湘中而偏西南。
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
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壹方之重鎮。
北鄰姿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
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即有先民棲息屯居。
夏、商、西周,其地屬《禹貢》所稱九州島的荊州地區。
春秋戰國屬楚,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地築城,稱白公城(在今邵陽市城區內)。
秦代,今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
漢屬長沙國(東漢改國為郡)及零陵郡地,於今邵陽市地置昭陵縣。
三國吳寶鼎元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邵陽市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因避司馬昭諱更昭陵為邵陵。
隋開皇十年置建州。
唐武德四年置南梁州,貞覲十年改曰邵州。
五代後晉天福中,改日敏州。
宋稱邵州邵陽郡。
南宋寶廣元年,理宗趙昀登極。
趟昀為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禦使,登極時,即用其年號“寶慶”命名“潛龍之地氣升邵州為寶慶府,治所在今邵陽市,轄境相當於今邵陽市及新邵、邵東、新化等縣。
寶慶之名始於此。
元至元十四年設寶慶、武岡二路。
明洪武元年設寶慶、武岡二府,洪武九年降武岡為州,屬寶慶府。
清仍承襲之,寶慶府轄武岡州及邵陽、新化、城步、新寧四縣(轄境約為今邵陽市、武岡市及邵東縣、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洞口縣、新寧縣、新化等縣與城步苗族自治縣)。
中華民國二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十二壹九三;年直隸於省。
民國十七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