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壹的為新中國發展農業勤奮工作
1950年張心壹53歲,應邀到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農業計劃處任處長。1951年,他按陳雲同誌要求,收集了古今中外有關討論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的資料。陳雲同誌在研究了他所匯集的資料後,認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應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提經黨中央、政務院討論後成為指導農業發展的方針。陳雲同誌把他看成是這方面研究有素的權威,他對陳雲同誌對事業的認真謹慎態度深為欽佩,也為自己能有這樣的機會為中央領導提供決策依據而感到欣慰。
1952年,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撤消,張心壹調任農業部水土利用局副局長。這個局後來曾經改為土地利用局和土壤肥料局,但他壹直都擔任副局長,勤勤懇懇地從事土地利用工作,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展開。
張心壹在任職期間,著重抓了水土保持工作,他經過實地調查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寫成從《保持水土,發展農業生產》壹書。著重宣傳他的觀點,即:搞好水土保持不僅為了減少河流泥沙淤積,更需要強調的是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在黃土高原和丘陵山區發展農業必須搞好水土保持工作。1953年西北大旱,他率領農業部工作組用兩個月時間走遍了陜西、甘肅兩省黃土高原的7個專區,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否定了過去有的外國專家認為黃土高原不能造林的觀點。為了肯定黃土高原造林的可能性,曾不畏勞累,連續7天,日行百裏,從甘肅慶陽走到陜西富縣,橫穿子午嶺林區。他白天沿路考察夜宿農家,訪問調查,收集了大量資料,寫成了壹份詳細的調查報告。並加工整理成《西北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壹文,從人口和土地關系高度,闡明水土流失的根源是廣種薄收、單壹作物生產的土地利用方式。他認為,要克服水土流失,必須結合農民的互助合作運動,改革土地利用方式,進行水土保護,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1953年前期調查的基礎上,1954年水利部為了治理黃河制定黃河流域規劃,又組織大規模的全面調查,張心壹也始終參加了這些調查,並向水利部領導和參加黃河規劃的蘇聯專家介紹蘭州徐家山水平溝造林的經驗,還同水利部領導沿著他40年代當建設廳長時走過的山間小路,考察劉家峽、鹽鍋峽壩址。黃土高原植樹造林蔚然成風,劉家峽、龍羊峽也修起了大壩。對這些事業的開創,張心壹也付出過許多心血。
1955年我國農業合作化高潮來臨之際,為把小農經濟分散的小田塊,合並成適於集體經營和機械化耕種的大田塊,農業部留下蘇聯政府為幫助建立國營友誼農場派來的土地利用規劃專家組,先後在哈爾濱、北京舉辦土地規劃講習班。北京的講習班由張心壹主持其事,隨後壹些省份也相繼舉辦了培訓班,培養了幾百名土地規劃幹部。這是我國第壹批土地規劃人才,爾後多已成為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管理的技術骨幹。
到了60年代,張心壹把註意力轉移到發展南方稻田綠肥生產上。為培肥地力,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對發展綠肥提出了全面的實施意見。他深入總結南方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發展綠肥生產經驗,於1962年撰寫《進壹步發展我國南方的綠肥生產》壹文在《紅旗》雜誌上發表。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級行政機構處於癱瘓狀態,他同許多老幹部壹樣“靠邊站”。直到1978年黨的三中全會後中國農學會恢復活動,張心壹以81歲高齡出任該會專職副理事長。他仍然為開展國內外農業學術交流活動而勤奮工作,還受聘為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後被選為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土地學會等常務理事和擔任顧問。這段時間,他想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騎著自行車提早上班晚些下班,以全部精力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不時向領導部門提出各種建議。例如,他在仔細分析我國化肥用量和農業增產的關系後,提出了從非洲進口磷礦石以增加磷肥的建議。他在研究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時,提議在黃土丘陵地區應以小流域為單位,把整個流域的全部土地承包給農民使用,同時承擔合理開發和保護的責任,求取土地合理和持續利用。他積極支持黃土高原壹種水土保持耕作法——豐產溝的推廣。他還主張農田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工作應由農業部門主管,因為這些都是農民提高生產、改善生活乃至造福子孫後代密切相關的大事。
張心壹是享譽國內外的農業經濟學家。1985年已是88歲高齡,他的母校美國依阿華大學來信邀請他返校參加畢業60周年紀念活動,他欣然獨自應邀前往。這次回校,他了解到同期畢業的500多名同學中60年後在世的還有100來人,能回校參加慶祝活動的有40來人,他是唯壹從國外去的。為他佩戴金質紀念章的校長已是他們離校後才出生的了。他在美國參觀訪問達20余天,並從胡佛國際問題研究所復制回全套他已經失去的抗日戰爭以前發表的論著和調查統計材料,高高興興地回國後又應甘肅省人民政府的邀請回蘭州考察並作學術報告。1987年1月17日在他90壽辰之際,中國農學會、中國土地學會為他舉行了慶祝會,並編輯出版了《張心壹紀念集》,收錄了他歷年來發表的重要著作14篇。1991年,張心壹被評為有突出貢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農業專家。張心壹是“國際農業經濟協會”最早的會員,該會成立即參與學術活動,1988年該會第二十屆會議上授予他“榮譽終身會員”稱號。
從1975—1983年他3次因癌癥做了胃和直腸的切除手術,都以堅強的意誌和樂觀的心理抗了過來,而且壹出院就騎自行車去上班。送他去青島或北戴河休養,他壹概拒絕,說我這個人就怕閑,壹閑就得生病。幾次安排他出國考察,他也不肯去,把名額讓給了年輕人。張心壹早已逾退休年齡,但他從來不肯片刻休息。在91歲高齡時,雖然已辭去壹切職務,但仍然每天堅持上班,閱讀大量的外文資料,也從不間斷地讀書看報,從不放松吸收新的知識。當時的農業部部長何康很了解老人的心願,曾說:“張老是不願休息的人,他願意來上班還是讓他上班。”這段時間,他為農學會的對外活動進行聯系、修改文件等,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張心壹就是這樣壹位值得尊敬的專家、學者,壹生保持著勞動人民的優良品德,勤勤懇懇,不求名利,為祖國和人民辦了許許多多有益的事,卻從不肯吹噓自己作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