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名人鄧亞萍的勵誌故事
體育名人鄧亞萍的勵誌故事
人們總說壹句話,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性格。鄧亞萍的命運還是性格決定的,“競技體育的殘酷告訴了我,人生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沒有選擇容易的事情來做,而是選擇了對自己來講最有挑戰性的事情來做,實踐證明,她的選擇是對的。下面我來和大家分享體育名人鄧亞萍的勵誌故事,歡迎閱讀!
鄧亞萍是乒乓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1983年入河南省隊,1988年被選入國家隊,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壹,是排名世界第壹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連續2屆4次奧運會冠軍,成為第壹個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被譽為“乒乓皇後”,是乒壇裏名副其實的“小個子巨人”因為她的身高只有155CM。
1973年,鄧亞萍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的壹個普通家庭。鄧亞萍的父親鄧大松在1950年開始打球,那個時候省裏沒有專業隊。鄧亞萍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那時的鄧亞萍站在球臺前只能露出壹個腦袋,不善罷甘休的父親找了壹塊木板墊在她的腳下。就這樣,“乒乓女皇”鄧亞萍的乒乓生涯,在墊著的木板上開始了。
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父親的影響,立誌做壹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於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後,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換成了鐵拍。
對壹個孩子來說,這是多麽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裏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壹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他從不叫苦,不喊累!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心疼得掉眼淚!付出總有回報,由於鄧亞萍的執著,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裏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面吃。在隊裏練習全臺單面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壹打就是2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連珠炮打來,鄧亞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壹絲不茍的接球,壹接就是1000多個。
每壹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濕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濕壹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臺再練。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很多部位都是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她不得不系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的利害了就打壹針封閉,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壹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著練。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鄧亞萍幾乎統領了各大賽事的單、雙打冠軍,媒體稱這個時期是乒乓球的“鄧亞萍時代”。在鄧亞萍輸球的.字典裏,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她不會第二次輸給同壹個對手。外國選手她只輸過三人,朝鮮的李粉姬、俞順服和瑞典的斯文森。但第二次和她們再相遇時,鄧亞萍都贏了回來。不在壹個坑裏跌倒兩次,鄧亞萍做到了。
人生總是有遺憾的,無論多麽輝煌的人生,遺憾都會占據其中的壹個位置,以缺憾之美點綴人生。在鄧亞萍的運動生涯裏,她拿過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冠軍,卻唯獨沒有拿過混合雙打的世界冠軍;她深經百戰斬獲無數榮耀,卻也有過世乒賽淚灑哥德堡、亞運會夢斷廣島的不能承受之痛;可以說,她的對手靈光壹現的卓越表現,成就了鄧亞萍人生中不多的幾處缺憾之美。
鄧亞萍的出色成就,改變了世界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也為鄧亞萍的球風和球藝所傾倒,親自為她頒獎,並邀請她到洛桑國家奧委會總部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