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千佛洞,比莫高窟開鑿還早,小溪潺潺古木參天風光綺麗
西千佛洞最早開鑿於北魏,據說比莫高窟還要早壹些,其藝術內容與莫高窟屬於同宗,北魏以後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續建,現存洞窟22個,窟內彩塑34身,壁畫800多平方米,其中部分佳作填補了莫高窟的空白。具有較高的 歷史 研究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
從敦煌市西南行駛不遠就可以看見黨河,黨河是甘肅西部疏勒河的支流,流至鳴沙山,至敦煌市之後註入疏勒河,是我國唯壹的壹條由南向北的地滲河流。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於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
西千佛洞以其位於莫高窟也就是千佛洞西側而得名,是莫高窟的姊妹窟,雖然它的開鑿時間在莫高窟之前,但是名氣遠不如莫高窟,其主要原因是現存規模、數量、類別和藝術價值都與莫高窟有明顯差距。可能也與宣傳力度不足有關,遊客不是很多,遊覽環境相對寬松壹些。不利因素有時也可以轉化為有利因素,據說這是辯證法。
西千佛洞規模雖小,但風光綺麗,環境幽雅。這裏古樹參天,松柏蒼翠,鳥語花香,如同世外桃源。洞窟前邊有壹條晶瑩清澈的涓涓小溪,叮咚作響,纏綿而去,使人飄然欲醉,心曠神怡。
漢代武帝時期,歷經多年爭戰全面控制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兩關”,打通了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從此中西商貿飛速發展,熱鬧繁華。大批商客在此雲集,西域佛教迅速流傳內地,不少商客以在石壁鑿窟繪像為榮,所以在河西走廊各地遺留了大量的石窟藝術珍品。
景區面積不是很大,小溪旁潺潺流水,綠樹碧瑩;石窟內艷麗奪目的壁畫、妙趣橫生的故事、神態逼真的佛像,都更給這世外桃源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使這塊佛教聖地溢彩生輝,引人人勝。
但是,西千佛洞在近壹千年的歲月裏,也受到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使這座古老的藝術寶庫損失慘重。有的洞窟被風沙侵蝕面目皆非,有的已然坍塌難覓真容。在上世紀末,當地已經對部分洞窟進行了維護和修繕,基本控制了落敗現象的延續。
在已經修復的洞窟中,目前有6個開始對外開放,使得廣大遊客可以壹睹石窟藝術的神奇面目,領略千年之前文化寶庫的璀璨風采。
由於洞窟之內嚴禁拍照,保護文物安全是每壹位遊客的義務和責任,定當自覺遵守。所以下面幾幅窟內圖片均為網絡獲取,不當之處,先行致歉。遊覽的時候按照規定我們只是參觀了四個石窟,在這幾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
印象當中,窟內壁畫多以佛教人物故事為主。壁畫人物眾多,形象生動,刻畫細致,色彩鮮艷,使得這塊佛教聖地更加顯得高深莫測,內涵豐富。
窟內壁畫風格與莫高窟同期壁畫相同,人物造型健壯、比例適度、著西域式服飾,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暈染手法,表現人物面部與身體的立體感,色彩質樸厚重,多用石青、石綠、在土紅底色的映襯下,顯得莊重熱烈,宗教氣氛濃厚。
中國四大石窟各有千秋,相比較而言,無論是石窟規模、藝術價值、 社會 名氣等方面綜合考量。莫高窟位居榜首應該沒有爭議。但是從遊客的角度考慮,遊覽莫高窟遠比其它三處吃力許多,排了幾個小時的隊,也就看了二十分鐘,而且遊覽環境也難以從容欣賞。雖然明知景區也有難處,但是心裏確實不太舒服。就算是打了個卡,到此壹遊吧。
龍門石窟和雲崗石窟的面積和石窟數量都不低於莫高窟,遊客數量也是很多,但是他們的石窟幾乎是全部開放,所以在遊覽時不會感到擁擠和緊迫,當然,三者的藝術價值和保護難度也許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是姑妄言之吧。
走出西千佛洞,駐足於白楊樹下,黨河旁邊,遙望對岸無際的戈壁荒漠,感嘆壹千年來,昔日繁榮興旺的絲綢古道是如何日漸荒涼,所幸還遺留下這些華麗珍稀的寶貴財富,傳承中華文明振興絲綢之路任重道遠。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城鎮,是河西文化的發源和騰飛之地,遊覽莫高窟姊妹兩地,欣賞飛天真跡,飽覽壁畫雕像石窟藝術,令人大開眼界,流連忘返。接下來我們要去同是莫高窟姊妹的榆林窟,這裏也是敦煌藝術的珍貴寶庫。歡迎大家繼續關註。# 旅遊 景色##敦煌##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