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壹篇北極熊的調查報告
化石研究表明,北極熊大約是在距今20萬年前由南方的棕熊進化而來的。在那個時候,棕熊常常進入北極地區尋找食物,久而久之,為適應環境,棕熊的基因發生了突變,毛發變成了白色。這不僅提高了它們的抗寒能力,還增加了它們自身的隱蔽性,讓它們更容易在北極生存下來。北極熊是熊類中個體最大的。從實際觀察中可以看到,同壹物種,越在寒冷的地區,個體就會越大。這是因為,個體越大,越容易保暖,就好像壹桶開水要比壹碗開水涼得慢壹樣。正因如此,生活在熱帶的馬來西亞黑熊,就要比北極熊的體型小很多,這也叫“伯格曼法則”。北極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的冰蓋上,以海豹特別是環海豹為主要食物。有時候,它們也會到陸地上休息、覓食和育仔。北極熊的毛是管狀中空的,像壹根細細的管子,這樣既減輕了重量,又增強了保暖性,而且在遊泳時還增加了浮力。所以,北極熊個個都是遊泳健將,在寒冷的北冰洋裏,暢遊幾百千米沒有任何問題。為了能捕到海豹,北極熊練就了壹身好本事。據觀察,它們撲向獵物時的瞬時速度可以達到200千米每小時。而且它們的牙齒尖銳,力大無比,彎彎的爪子像壹排鋒利的鐵鉤子,獵物壹旦被逮住,是很難逃脫的。在南極考察,最可怕的是暴風雪和極度嚴寒,而不是野生動物,因為沒有任何動物會威脅到妳的生命安全。企鵝非常友好,看到人就會急急忙忙跑過來,看看妳在幹什麽。但是在北極,除了嚴寒和暴風雪之外,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提防北極熊的突然襲擊。獨闖北極1991年,我獨闖北極,壹個人飛到了阿拉斯加最北面的小鎮巴羅。剛下飛機,就有人告訴我,壹個叫斯托克的愛斯基摩小夥子被北極熊吃掉了。我聽後嚇了壹跳,但還是有點懷疑。那人帶我來到壹棟房子前,指著壹張新鮮的熊皮跟我說:“這就是吃人的北極熊的皮,它已經被獵人打死了。”我當時的心情非常復雜,既害怕被北極熊吃掉,又很想見識壹下這種被稱為“北極之王”的龐然大物,看看它到底長什麽樣。後來,我住進了美國北極科學考察基地。有壹天,我要去野外考察。陪同我的愛斯基摩小夥子海瑞,拿出了獵槍,壓上了子彈,像是要上戰場似的。我有點不以為然,心想:“哪有那麽多北極熊?何必神經兮兮的呢?”我壹邊想著壹邊去開門,猛壹擡頭,看見門上赫然寫著幾個大字:“妳帶好槍了嗎?”我楞了壹下,邁出門後,又看見壹條大標語:“妳壓好子彈了嗎?”我這才明白,海瑞並不是小題大做,而是按規定行事。那天晚上,我們倆住在帳篷裏。海瑞圍著帳篷插了幾根木桿,然後繞上壹根白線,線離地面30厘米高,把帳篷整個圈了起來,還連上了壹個警報器。海瑞解釋說:“這是壹個預警裝置,北極熊壹碰上,電鈴就會響起來。”睡覺的時候,他把獵槍放在伸手就能摸到的地方,笑著說:“我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北極熊不壹定什麽時候就會來拜訪。”來源: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