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業發達的文章
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壹窮二白,到工業大國,中國以6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工業化的歷程。驚人的跨越,見證著艱難而輝煌的歷程,也預示著充滿希望的前景。
60年演繹壹個驚人的變遷: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已成長為世界矚目的工業大國
打開塵封的記憶,那是壹段令人汗顏的歷史:當新中國誕生之時,民族工業景象慘淡。洋火、洋灰等這些從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名稱,可以說明壹個國家的工業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1949年前的100年間,中國工業發展積累下來的固定資產只有可憐的100億元。
從三年恢復,到“壹五”計劃,中國工業在艱難中起步。而在此後的風雨征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工業始終站在前列,充當著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工業總量規模迅速擴大,工業裝備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國有工業面貌壹新,鄉鎮工業異軍突起……
站在新中國成立60年這個新的節點上回望歷史,壹個最根本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發展,有賴於工業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工業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就像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所說:“工業壹直是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領域,也是國際競爭力提升最快的產業。”
驚人的跨越,鍛造***和國經濟的脊梁:目前中國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壹位的已有210種。壹個曾經連鐵鍋都要砸掉煉鋼的國度,如今正在為無法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而煩惱;壹個曾經的“貧油國”,崛起了壹座座石油新城;壹個曾把轎車當作奢侈品的國家,如今正在為擴大消費而鼓勵汽車下鄉。
數據的對比,讓我們自豪:1949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不到世界產量的千分之壹,如今粗鋼產量突破5億噸,占全球產量的近40%。1949年我國原油產量只有l2萬噸,2008年接近1.9億噸,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我國汽車產量只有1.6萬輛,而2008年逼近千萬輛大關。
“中國輕工產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許多輕工商品的國際制造中心和采購中心,成為重要國際貿易集散地和供應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步正發說,目前我國自行車、縫紉機、電池、啤酒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壹,家電、皮革、家具、羽絨制品、陶瓷、自行車等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的50%以上。
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正在向工業強國邁進。
60年磨礪創新利器:壹個曾經技術落後的國家在堅忍不拔學習、引進與創造中超越自我、追趕潮流
危機,突破的前夜壹個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範圍內孕育。正在突破重圍的中國工業,積蓄著新壹輪起飛的力量。
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興的概念已經在中國工業結出果實。去年12月,比亞迪推出了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FDM雙模電動車。面對金融危機帶給全球汽車業的變革和沖擊,比亞迪這樣的中國企業選擇“彎道超車”,試圖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先機。
事實上,中國工業從起步開始就蘊涵著自我創造的精神,盡管這條道路充滿艱辛、荊棘遍布。人們不會忘記,1956年,國產第壹輛解放牌汽車下線,被人們親切地描述為“用錘頭砸出來的”。
無數的“第壹”,書寫著中國工業艱難創造的傳奇:1952年,中國第壹臺蒸汽機車研制成功;1955年,中國第壹輛拖拉機制造成功;1958年,中國第壹臺黑白電視機研制成功;1961年,中國第壹臺1.2萬噸水壓機研制成功;1964年,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而當國門打開之後,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不計其數。生物、航天、信息、環保等新興技術的突破,鋼鐵、紡織、煤炭等傳統領域技術改造,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中國工業。
傳統產業已不再是舊日的面貌。2009年8月的壹天,記者在山東兗礦集團興隆莊煤礦10301工作面看到,綜采隊長孫健全正在發布指令:“機尾全部聯動,采煤機送水,轉載機準備啟動……”他對記者說:“壹個小時能產2000多噸啊!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己研發、設計、制造的,我們現在是遙控操作的‘白領采煤工’呢!不光把技術賣給外國大公司,還到國外去幫助開礦。”
新興產業在不斷搶占領先位置。壹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服務,三流公司做產品。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2000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上,中國自主研發的TD成為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之壹,也是我國通信業百年史上第壹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2009年1月中國移動獲得TD牌照,目前已覆蓋全國38個城市。
而此時,在南方的無錫市,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科技人員們,正在對繼互聯網、移動通信之後全新技術領域傳感網進行攻關。他們要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開辟出“感知中國”的新天地。
我們並不諱言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但決不停止追趕與超越的步伐。這代表著中國工業前進的方向和未來的希望。
在競爭中抓住難得的機遇,讓信息化為工業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2008年6月29日10時,在原信息產業部所在地北京西長安街和萬壽路兩個辦公地點,歷經10年的信息產業部牌匾被撤下,並更換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這壹靜悄悄的更改標誌著中國工業內涵的巨大變化。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正是中國工業由大變強的新出路。
事實上,中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從世紀之初就已經起步。“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不斷提高我國信息化水平,我們走出了壹條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
時針撥回到60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通信基礎十分薄弱。“我剛上班的時候,連電話都沒見過,想都想不到這輩子能開視頻會議,妳和我隔這麽遠能互相看見談話,變化太大啦!”接受記者視頻采訪的銀川市電信局退休老職工閆茂菊大媽說。
60年來,信息通信網絡歷經從電報網到電話網,從模擬網到數字網,從國內網到國際網,從語音網到信息網的壹次次跨越。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架構。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正在越來越多進入到工業生產領域。南通振華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是壹家大型港口機械、海上裝備制造企業。走進廠區,新生產出的大型吊機壹字排開。新研發的軌道吊格外搶眼,由於融入了信息技術,吊機實現無人駕駛。企業負責人說,這是壹個新的嘗試,也將得到市場相關新聞:年中經濟形勢述評: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四: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