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控制埃博拉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控制埃博拉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壹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紮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註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壹個用來稱呼壹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是壹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癥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作為埃博拉病毒的源頭和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西非引起全世界的關註。目前的研究認為,埃博拉病毒最早來自果蝠,可以傳染給其他動物,進而傳給人類。而在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邊遠村莊,由於部落文化,壹些人以打獵為生,把果蝠當做常見食物。

非洲國家大部分人生活貧困,身體抵抗傳染病的能力不強。同時,由於教育和醫療條件落後,他們缺乏現代醫學和防疫知識。而且,當地人有自己的習俗,很多人會走到死者身邊撫摸或是親吻,埋葬時也不考慮疫情防控,無形中增加了感染風險。另外,西非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緊缺藥品和物資,特別是帳篷、救護車等,無法滿足治療需求。

10月18日,在美國達拉斯的壹個車站,壹名身著隔離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噴灑消毒藥水。當日,壹名女性在達拉斯的壹個車站病倒,病情癥狀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

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但埃博拉疫情仍在西非三國無情肆虐。壹位在疫區工作的美國科學家10月18日宣稱,部分在於病毒發生變異、傳染性更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全球因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累計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可能超過9000例。其中,西非三國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受影響最為嚴重,當地眾多社區成為廢墟、數千孩童淪為孤兒、百萬民眾食不果腹。

更加令人恐懼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經越過大洋,從非洲擴散至歐洲和美國。

18日,美國過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國立研究院科學家彼得·賈哈靈表示,今年出現史上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大爆發,可能是因為這種致命性病毒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染。

現代技術的進步,讓航天器都載著生命飛上了天,但在應對傳染性病毒方面,人類卻屢屢栽了大跟頭。此次,當埃博拉病毒跨過地中海、飛越大西洋,登陸歐美的那壹刻起,疫情便成為了國際社會在非傳統安全領域面臨的***同挑戰。埃博拉不僅帶來恐懼和傷害,也提醒我們在防控等方面的諸多不足。

埃博拉病毒並非新的疾病,然而多年來它都沒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表示,這個病從動物到人是如何傳播的,人與人又如何傳播,都沒有弄清楚。壹方面,這跟學者的研究興趣有關;另壹方面,現場流行病學研究的難度會更大。不過,如果沒有堅實的流行病學調查,就無法提出全面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近來,不斷有醫生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消息傳出。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防護應該是專業的,由此可見防範埃博拉還有疏漏之處。曾光認為,傳染病的病理特點,意味著醫務人員感染的風險會更高,因此需要格外註意。壹旦懷疑是埃博拉,應該采取最高級別的全方位防護,包括切斷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粘膜接觸等。北京市政府突發公***衛生事件與重大傳染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崔小波建議,我國應給醫務人員購買公***衛生保險。

 

加快國際合作以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配,是防控疾病的重點,但西非國家多年來壹直醫療資源不足,又被國際社會忽視。世衛組織的內部報告也承認,埃博拉疫情暴發初期,應對工作存在多項失誤,比如今年第壹例埃博拉病例出現在2月,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7月世衛才發布預警,疫情已經變得壹發不可收拾。

貼心提示:

埃博拉是否通過空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埃博拉病毒不大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埃博拉病毒主要通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傳播。不過,周越塑表示,目前還不能排除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風險。 

潛伏期的埃博拉感染者是否會傳染別人?解放軍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趙敏表示,埃博拉病毒潛伏期壹般在5~21天,這個階段的病人不具備傳染能力。而壹旦起病,發病很急,會出現高熱、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顯著癥狀,很容易識別。 

勤洗手,能夠預防埃博拉嗎?周越塑說,勤洗手是很好的預防習慣,能起到壹定預防效果,但鑒於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僅靠洗手並不能完全降低感染風險。

埃博拉流行於炎熱的非洲,在氣溫低的地方病毒會不會死掉?

埃博拉傳播與跟氣候關系不大。 現在去西非是否不安全?旅遊等是否應停止?周越塑說,個人層面,盡可能不去非洲疫區旅行,如非去不可,需在出發前咨詢疾控部門,知曉註意事項。抵達非洲後,先要了解當地衛生部門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被劃為疫區的地方,盡量避免與確診患者、疑似病例接觸,減少與人握手的次數。 不接觸患者,是否就安全?周越塑表示,埃博拉病毒可以通過血、尿、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傳播。因此不接觸患者,也有可能被經由其他地方的體液感染。 與埃博拉患者同行會被傳染嗎?周越塑說,如果與埃博拉患者處於同壹航班且鄰座,有被感染的風險。不過,只要乘客不與患者產生直接接觸,如患者血液滴落至乘客皮膚,不讓患者嘔吐至乘客面部或創傷口,產生感染的風險就不大。

埃博拉能不能被殺死?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壹科主任陳誌海表示,壹般來說,當病毒存在於人體外時,壹般的消毒劑就可以殺滅。而且,任何病毒在沒有細胞營養條件下,自身的生存周期都不長。但當病毒存在人體內時,我們需要了解,病毒與細菌疾病在治療上有很大的不同,抗生素或者抗菌藥物是可以殺滅細菌,但目前不存在殺滅病毒的藥物,我們能做的是抑制病毒。

埃博拉傳播途徑: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癥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