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蘇聯發生了什麽?
“基洛夫事件”與大清洗運動的開始
1934年12月1日傍晚,在列寧格勒州委機關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內的走廊裏,聯***(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基洛夫被壹位潛入宮內的兇手厄古拉也夫槍殺。這壹事件遂成為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開端。
基洛夫被刺事件至今是壹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歷史疑案。兇手尼古拉也夫雖然當場被捕,並由當天趕到列寧格勒的斯大林親自審問,但審訊記錄始終沒有公布,尼古拉也夫當月即被槍決;另壹個主要證人鮑利索夫(基洛夫的警衛隊長)在前往受審路上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無論基洛夫案的真相如何,有壹點十分清楚,即這個事件給斯大林提供了徹底清洗壹切反對派(包括潛在的對手)、鞏固自己權力地位的機會和采取種種非法手段以達到上述目的的借口。斯大林當時就是按照這壹邏輯行動的。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壹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采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壹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大清洗運動的全面展開
1934年12月1日晚,根據斯大林的建議,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修改各加盟***和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典的決議》,規定:凡屬恐怖組織和對蘇維埃政權工作人員進行恐怖活動的案件,偵察工作不能超過十天;控告結論在正式開庭審判前壹晝夜交給被告;原告、被告雙方都不參加審判;不接受判決上訴書和赦免請求書;極刑判決被宣布後立即執行。這個後來被稱作"特別程序"的規定為政治清洗中采用非法手段羅織罪名、迫害異己打開了方便之門,成為斯大林隨心所欲清洗政治對手的工具。此後,"大清洗"被逐步推向高潮,其中第壹步就是對所謂"列寧格勒總部"的審判。
1934年12月22日,蘇聯政府發表偵查基洛夫案的通報,首次提到有壹個名為"列寧格勒總部"的恐怖組織,說尼古拉也夫即是這個組織的成員,該組織主要由原季諾維也夫壹加米涅夫反對派成員組成。12月27日,蘇聯政府公有關於"列寧格勒總部"的控告結論,確認基洛夫被殺是該組織指使所為,並說謀害基洛夫是該組織謀害斯大林和*的其他領導人的長遠計劃的壹部分。在立即處死尼古拉也夫後,1935年1月15日對"總部"主要成員進行了審判,季諾維也夫等人堅決否認自己與基洛夫案有任何牽連,盡管拿不出證據,法庭仍判處季諾維也夫十年監禁,加米涅夫五年監禁。l月18日,聯***(布)中央向全國*組織發出秘密信,要求各地動員所有力量深挖敵人,由此開始了遍及全國的大逮捕,制造了無數冤案。
為了給"大清洗"披上"合法"的外衣,1936年8月,蘇聯最高法院軍事法庭舉行了第壹次公開審判,被告是所謂"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成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斯米爾諾夫等16人。審訊中,法庭沒有出示任何證據,所有的指控都建立在被告的"交代"和"承認"上,在沒有律師辯護的情況下,被告的"供詞"被作為定罪的依據。法庭最後宣布,季諾維也夫等與已被驅逐出境的托洛茨基相勾結,主使謀殺基洛夫的罪名成立,判處16名被告死刑。判決後不到24小時,報紙即報道:死刑已經執行。
對"聯合總部"的審判帶動了新壹輪逮捕浪潮,根據審訊中被告的"供詞",又挖出了壹個所謂"托洛茨基平行總部",其成員有皮達可夫、拉狄克、索柯裏尼科夫等人。1937年1月,對"平行總部"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二次公開審判。被告被指控"接受托洛茨基指示","背叛祖國,從事偵察和軍事破壞工作,實行恐怖和暗害勾當"。與第壹次公開審判的程序壹樣(只是形式上為被告指定了"辯護人"),17名被告中皮達可夫等13人被判處死刑,拉狄克等4人被判處十年或八年監禁。
由於拉狄克在受審時交代他與布哈林、李可夫等有"罪惡的聯系",1937年2月底,布哈林、李可夫在出席中央全會時被捕,次年3月,對所謂"右派壹托洛茨基聯盟"進行了"大清洗"中第三次公開審判。布哈林等2I名被告被以"謀害罪"和"叛國罪"起訴,其中包括布哈林、李可夫在內的19人被判處死刑
三次公開審判都是"大清洗"運動中為欺騙國內外輿論而精心炮制的假案,這幾次審判所涉及的對象也只是"大清洗"中無數被冤屈者的極少數代表,實際上,"大清洗"所制造的冤假錯案遠比公開審判所暴露的多得多,清洗的對象從中央到基層幾乎包括所有的社會領域和各個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聯***(布)十七大當選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98人,即70%被清洗;出席十七大的1996名代表中,有1108名,即半數以上被清洗;17名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中,除基洛夫外,有5人被殺;蘇維埃和政府機構也遭到沈重打擊,僅1937-1938年間被捕並處決的部人民委員就有17人,加上他們的副手和下屬,數量還要翻幾倍;軍隊也難逃厄運,1937年5月,副國防人民委員圖哈切夫斯基等壹批高級將領被指控犯有組織"反蘇軍事中心"的叛國罪而被逮捕並遭處決,隨即在軍隊中進行了全面清洗,***有3.5萬名軍官被鎮壓,其中包括高級軍官的80%,元帥的3/5,涉及所有的軍區司令和絕大部分集團軍司令;即使作為"大清洗"工具的保安機構--內務人民委員部自身也無法幸免,其成員被不斷更新,以維持對領袖的忠誠或被當做替罪羊。"大清洗"前期領導內務部的亞哥達因不能滿足斯大林的要求而於1936年9月被更加心狠手辣的葉若夫取代,不久被捕並於1938年被處決。葉若夫在按斯大林旨意把“大清洗”推向最高潮後,也遭到同樣下場,1938年7月被貝利亞取代,1940年4月1日被以"毫無根據地鎮壓蘇聯人民"的罪名而槍斃。
"大清洗"究竟制造了多少冤案、殺害了多少無辜者?至今沒有壹個確切的統計數字,但作為壹場政治性鎮壓運動,其規模之大、涉及面之廣、危害之深,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它是斯大林領導蘇聯時期最黑暗的壹頁。1938年以後,因考慮到蘇聯人民的承受力已接近極限,同時"大清洗"的目的也已基本達到,所以鎮壓浪潮趨於緩和,也在不同程度上糾正了壹些錯誤做法。然而,由於斯大林並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大清洗"的錯誤,而是繼續把它當做鞏固集權體制的必要手段,因此"大清洗"的余波壹直延續到戰爭前夕和戰爭初期,並在戰後再掀高潮。
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
"大清洗"的後果表現為兩個方面,其壹,這場政治運動給蘇聯社會造成了嚴重創傷,各個領域的社會精華均受到摧殘,人們在生命安全和行動自由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環境中精神受到極大壓抑,而且,在保安機構濫用非法刑訊手段和特務手段的情況下,人人自危,誣告、假供盛行,人格被扭曲,社會道德水平嚴重滑坡,其消極影響禍及幾代人。其二,這場運動最終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由於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鎮壓清除了從老布爾什維克到年輕壹代幹部中可能構成對自己權力挑戰的對象,特別是整肅了在十七大上流露不滿的代表和中央委員會,斯大林終於穩固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登上了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憑借保安機構這壹專政工具,斯大林得以不受法律制約,也不受*和政府機關的制約,完全將個人淩駕於*和國家之上,在*和國家的名義下實行個人專制統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洗"是蘇聯確立"斯大林模式'體制的最後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