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碾米?與礱谷有什麽的區別?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滾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幹節成弧形的石槽連接成壹個大圓圈,碾滾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成,然後靠碾架固定分前後嵌在碾槽裏,碾架由壹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滾始終繞著碾槽運轉。碾滾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谷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牛,牛走滾動。石滾在碾槽裏不斷地對稻谷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壹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谷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壹般壹槽可碾壹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壹般兩三個屋場***壹座碾子。碾子通常設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壹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隊統壹按時發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
那時候,我才十壹二歲,驅牛碾米成了我在家裏的專業,在碾架上,幾乎度過了我童少時代,深感驅牛碾米有苦處也有樂趣。深更半夜,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四周壹片漆黑,近處山林裏時不時傳來幾聲貓頭鷹淒涼的叫聲。聯想到聽過的妖魔鬼怪的故事,簡直嚇得毛發直豎膽戰心驚,硬撐著巴望天明。隆冬數九,北風呼嘯,坐在碾架上直凍得臉上發紫渾身哆嗦。有時累了伏在碾架上睡著了,牛偷吃了碾槽裏的稻米,大人發現後少不得打妳幾耳光。但是碾米卻也有城裏孩子無法體會的樂趣。春暖花開,碾邊的大樹綠蔭婆娑,從枝葉間露出斑駁的日光,鳥雀兒婉轉地歌唱,蜻蜓蝴蝶兒在碾架上下跟著飛舞,家裏的黃犬乖巧的幫著驅趕偷吃谷米的雞鴨,坐在碾架上哼著自編的歌兒,任童少的心遐思邇想,那分悠然自得輕松瀟灑,簡直比公子王孫還勝幾分。最妙的要數夏夜,天上月光如水星漢耿耿,螢火蟲打著燈籠若隱若現地陪著,晚風送來陣陣稻花的香味,聽著遠處悠揚的車水槽歌,那氛圍那意境,簡直就是壹首唐詩宋詞。
幾十年過去了,碾子早隨著科技的發展隱入歷史的深處,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夢中重現,碾米的苦與甘現在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他們吃著亮晶晶的機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麽來的,也不怎麽懂得糧食的艱難。所以我常對他們講起少時碾米的故事,告訴他們記住古人的教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