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撥浪鼓拼音

撥浪鼓拼音

撥浪鼓拼音:bō lang gǔ。

釋義: 撥浪鼓,壹種帶把兒的小鼓,拿在手裏來回轉動時,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聲,沿街叫賣的小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

撥浪鼓是壹種古老又傳統的民間時樂器和玩具,出現於戰國時期。主體是壹面小鼓,兩側綴有兩枚彈丸,鼓下有柄,轉動鼓柄彈丸擊鼓發出聲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還有泥的、硬紙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

中國早期的撥浪鼓是樂器而非玩具。撥浪鼓流行於全國各地區,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五大洲都有。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鼗”(táo)。戰國時期產生的鼗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確的完成復雜的鼓點。

撥浪鼓的起源

說起撥浪鼓的產生,它的歷史很悠久。撥浪鼓的產生在鼓之後,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底座上插有壹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長形,木制,類似今天的腰鼓。這件建鼓的形態絕似壹只巨大的撥浪鼓,只是未裝雙耳。

戰國時期,還有壹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鼓皮用兩排互相交錯排列的鼓釘固定,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屬環拴掛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藝完成,雙鳳背向***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雙虎。這些鼓的出現,為撥浪鼓的產生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