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破解龐加萊猜想?
問題描述:
我對最近關於龐加萊猜想的新聞報道感到困惑:請在百度中分別搜索以下關鍵字:"龐加萊 中大"和"龐加萊 俄羅斯"後請告訴我是怎樣壹回事?
解析:
俄國數學家彼列爾曼
丘是個寶器 近來只會搗亂 不斷口出狂言 在竟外大罵北京大學 還貶低陳景潤
這次竟然又如此亂來 大家要警惕啊
————————————————————————————
再說“猴子的扳手”——從《科學時報》的壹篇報道說起
bbs.te/viewthread.php?tid=134329
2006年8月2日,《科學時報》登出了題為《哥德巴赫猜想、龐加萊猜想和“猴子的扳手”》的時評(cas.acDir/2006/08/02/14/26/57),該文雖然被部分網站轉載,不過卻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註。筆者卻從中發現若幹值得註意的地方。
《科學時報》是何許媒體?2006年6月3日,該報紙以《中國數學家最終證明龐加萊猜想》為題發布了壹個讓國人振奮不已的消息:位列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壹的龐加萊猜想最終被中國人證明,並引述國際著名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的話:“數學的大問題都是壹步步解決的,中國人完成了最後壹步,他們為這幢大廈封頂。中國人做出了這麽好的工作,我為中國驕傲!”成為第壹時間見證這壹重大新聞事件的為數不多的媒體之壹,接下來“封頂”壹詞遍布中國各大媒體。6月5 日, 《科學時報》專訪丘成桐先生,這就是《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懷東》壹文,該文也不忘補上壹句:“只有像朱熹平、曹懷東這樣的實幹數學家多了,而老數學家不打壓排擠他們,中國數學才有希望”。
日子才過去不到兩個月,《科學時報》登出了截然相反的壹篇評論。不妨看看其中的句子:
“我吃驚不是這篇文章把解決龐加萊猜想的功勞壹古腦地全歸於俄國數學家Perelman,甚至把中國數學家的貢獻排在其他外國數學家之後,也不是吃驚Milnor教授對中國學者工作的評語居然是:Throwing ‘a monkey wrench’ into the question of who gets credit。我吃驚的是:偌大的中國媒體界,上上下下這麽多的研究人員怎麽會卷進這樣的壹場‘世界性’的爭執,這種局面應該發生嗎?這種事情對中國科學發展產生的是何種影響?這樣下去,不管大家的主觀願望是如何的純正無邪,可客觀上數學研究是否也要被無奈地‘忽悠’起來?……中國數學家的工作居然成了爭名奪利的‘搗蛋’了?”
“學術問題不應由媒體影響力來解決;國家的聲譽,即使可能性十分小,也不應被拖入學派甚至門第之爭。近來網上數學界的論爭幾乎成了金庸武俠小說的 ‘數學’版,這對大家飯後娛樂或許有利,可對數學的健康發展難以產生正面的影響。有時善良的出發點、正確的觀點,往往導致不良甚至錯誤的結果,這雖不是理性數學的邏輯,但卻是人性數學的必然。任何有責任的學者對此應有更深更全面的思考。”
“對數學的局外人而言,這場爭論所引起的哥德巴赫猜想與龐加萊猜想誰更重要之話題,似乎是社會與科學認識上錯位的結果而已。”
……
上面引述的三段話,幾乎是針鋒相對地回應兩個月前的報道。如果這僅僅是壹篇網絡上發表的評論,那倒沒什麽。需要註意的是,《科學時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的全國性大型科技類主流媒體(官方解釋),也就是說《科學時報》是中科院下屬的帶有官方性質的媒體,而它的“科技時評”也可以類比為《人民日報》的社論。這樣,我們可以去揣測:8月2日的報道給了我們什麽信號呢?
首先的壹個推論是:《科學時報》不惜自打耳光,也要澄清這件事情(這對於中國的官方媒體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壹件事),只能說明:丘成桐的牛皮吹破了。Perelman是解決龐加萊猜想的主要人物,國際上早有公論,至此國內“皇帝的新衣”也到了點破的時候;楊院士所謂的中國人做出30%, Perelman只占25%,完全忽視佩氏傑出成就的行為也遭到了否定。
其次,我們可以進壹步的考慮:從去年丘成桐先生掀起壹場大風波開始,中國科學院就是作為丘的後盾出現的,特別是在國際數學中心競爭失敗之後。而今,中國科學院放出這樣的言論,是否表示中科院高層已經放棄了丘這個棋子?
事實上,在明確對龐加萊猜想的解決主要是Perelman做出來的這個前提之後,丘在今年所引導的這場事件就變成了壹個鬧劇,國外媒體將之稱之為 “a monkey wrench”,在國際學術界上是壹件很丟臉的事情。而中國諸媒體相信所謂權威的壹面之辭,推波助瀾,搞到現在不可收拾;如果是壹般媒體倒也罷了,可是《科學時報》作為中國科學院的官方報紙,也出現這樣的錯誤,就說不過去了。
據筆者了解,對世紀七大數學難題給出百萬美元獎金的美國Clay數學研究所,在了解到Perelman給出的證明方法以後,交由兩撥人馬進行審查,其中壹撥就是田剛和Man。這兩組人馬都已經做出了結果,Man-Tian的論文長達400多頁,已經交給了Clay研究所,而且早於曹 -朱的論文發表。這兩撥人馬做出的結果都非常謹慎的交付審查,根據Clay研究所的說法,七大難題是否得到徹底解決,百萬美元該獎勵給誰,壹個必要的條件是必須經過至少兩年的同行審查。對於田剛來講,做出這個結論不過是“幫幫忙”,對Perelman的證明方法做出解釋,讓學術界了解佩氏的成果是多麽的重要,完全沒有爭功的念頭;而曹-朱卻在丘成桐先生的壹手操縱下,在丘主編的雜誌上搶先發表論文,審查時間不過幾個月。湊巧的是,丘先生宣布龐加萊猜想被中國人“封頂”的時間,恰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舉辦之前,這僅僅是巧合?
而這壹事件,在不明內情的普通民眾心中,自然是中國科學界的大事,前有丘大師的權威說法,後有楊院士的貢獻劃分,再加上《科學時報》這樣的主流媒體的推動,國人當然拍手稱慶,網上的憤青們對於壹些保持謹慎的言論則大加斥責,說是嫉妒。筆者所見壹個blog上甚至有“朱熹平的成就超過了華羅庚、陳景潤”的說法,未免可笑。
這場風波另壹個不可收拾的局面是:丘先生為了表明曹-朱的成果是多麽的重要,不惜對中國數學界神話般的人物陳景潤先生加以否定,由此又掀起了壹場大的爭論。或許龐加萊猜想的重要性確實大於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對於中國科技界來說,陳景潤先生代表了壹個時代的精神;而且陳先生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達到了目前國際數學界的頂峰,而曹-朱的成果不過是“臨門壹腳”(或許“臨門壹腳”都算不上,球場上誰射進了球是要登上射手榜的)。如果說去年丘先生全盤否定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士還只是挑戰了壹所大學而已,那這次丘對於陳老先生的貶抑則嚴重挑動了國內數學界的情緒。
在國際上淪為笑柄,在國內又不得人心,這場(我姑且將之稱為)“風波”是該到了結束的時候,丘先生以壹個美籍華人數學家身份,讓中國學術界淪為國際上的“a monkey wrench”,丘先生自然可以逍遙事外,中國學術界卻是不可承受之重。中國科學院官方媒體來將之收場,也算給自己找了壹個臺階下。
再說“猴子的扳手”——從《科學時報》的壹篇報道說起(續)
回顧2005年的另壹場丘先生挑起的風波,最後以教育部封殺BBS言論為終點。壹份網絡上流傳的封殺令是這麽說的:“壹段時間以來, *** 相繼報道國際數學界知名人士丘成桐先生批評北大田剛教授及北大教學質量的系列文章,引發國內外數學界以及廣大網民的廣泛爭論,並影響到國內數學界的團結”,按照中國官方傳統,這句話當是對這壹事件的最後定性:蓋棺定論就是丘先生“影響國內數學界團結”。丘先生接下來接受采訪的時候聲稱以後回中國將持護照,免得被抓,將矛頭直指中國 *** ;丘先生也明白,到此時批評北大已經沒有意義,大勢已去,至少在教育部系統已沒有翻案的可能。
丘先生想借06年院士大會之機,鹹魚翻身,因而搶先讓曹-朱發表論文(根據《丘成桐眼中的朱熹平、曹懷東》壹文,曹-朱的論文是由丘先生全程指示的),並且在他以為又重獲發言權的時候,再次炮制北大海歸造假之言論,再次掀起軒然 *** 。殊不知兩個月之後事情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962年菲爾茲獎得主Milnor教授將之斥為“破壞性地挑起了成果之爭”,使得科學院不得不出面來為此收場。這篇評論的刊出,雖然沒有點名,卻實際上表明中國科學院宣告了與丘的分道揚鑣。
再加上浙江大學校長換屆,1978年後首位浙大外調校長、原國務院學位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楊衛接替潘雲鶴,楊衛校長是否還會秉持其前任全力支持丘的方針,則拭目以待。如果楊校長也放棄的話,則丘成桐先生在國內苦心經營的兩大據點全部報廢。
筆者並不否認曹-朱在龐加萊猜想上的成就,但是莫明其妙被丘當槍使就有點無辜了。丘先生壹方面指責國內有老數學家打壓年輕人,殊不知對年輕學者的捧殺,乃至使兩位優秀的年輕數學家陷入“搶功”的醜聞之中,又該不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