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壁在哪兒?
北京故宮內的皇極殿前,有壹處幾乎每個來故宮參觀的遊人必到的地方——九龍壁。我國現存有三處九龍壁,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和山西大同九龍壁。故宮的九龍壁,是其中最精美的壹座,堪稱我國古代城市雕塑的典範。
故宮九龍壁建於乾隆38年,是壹座長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龍壁的正面***由270塊燒制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照壁飾有九條巨龍,各戲壹顆寶珠;背景是山石、雲氣和海水。
九龍壁上面的九龍,形體有正龍、升龍、降龍之分,每條龍都翻騰自如,神態各異。為了突出龍的形象,工匠們采取浮雕技術塑造燒制,富有立體感;並采用亮麗的黃、藍、白、紫等顏色;使得九龍壁的雕塑極其精致,色彩甚為華美。有關專家認為,故宮九龍壁之所以看起來活靈活現,是因為工匠們在配制色調的時候,采用了色彩補償的原理,十分令人贊嘆。
九龍壁設計與裝飾或明或暗地蘊藏著象征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因為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所以九五之數就成了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龍壁的主體有九條龍,廡殿頂設有五條脊,當中正脊上也有九條遊動的行龍;鬥拱之間采用五九四十五塊龍紋墊拱板;整個壁面用的塑塊270塊,也是九五的倍數。
很多到過故宮的遊客也許都不知道,這座九龍壁在九龍壁壁面上,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鑿成型後釘上去的,其中還有壹個扣人心弦的故事。
這條龍腹為啥是木頭的,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傳說當年在燒制這座九龍壁的時候,由於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難度極大,廢品率很高。工匠們壹不小心,把這條白龍龍腹燒壞了,但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壹次了,顯然,大家的殺身之禍即將來臨。有位木匠師傅冒著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險,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釘補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終於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並使工匠們免去壹場災難。
大同九龍壁
九龍壁在代王府,位於大同市中心和陽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王府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王府座北朝南,呈長方形,中軸線上前有九龍照壁,進裕門依次為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廣智門;東邊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宗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後殿等;西邊進戟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雲雷雨山川壇、大成之殿,過穿廊為謹德等殿。整個王府建築金碧輝煌,豪華壯麗,廊廡相接,屋宇錯落,前堂後寢,西廂配房,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壹所完整的王城府邸。總占地面積達175950平方米,
現今的東華門、西華門、皇城口、石宰門正是當時王府四門的遺址。該府於崇禎末年(1644)毀於兵火。王府照壁九龍壁因隔和陽街而立,故獨以保存至今。
九龍壁位於城內大東街(和陽街)路南,座南朝北,建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九年(1396)。該壁東西長45.5米,高 8米,厚2.02米,是我國現存三座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壯觀、最富藝術魅力的壹座。九龍壁結構整體使用孔雀藍、綠、正黃、中黃、淺黃、紫等色,全壁由 426塊特制燒造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彌須座的束腰部的75塊琉璃磚上鑲有兩層琉璃獸。第壹層是象、獅、虎、鹿、飛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層是小型行龍。這些琉璃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托 9條琉璃壁龍,整個壁身下部是青綠色的洶湧波濤,上部是藍色的雲霧和黃色流雲。巨龍之間以雲霧、流雲、波濤、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聯,五彩斑斕,蔚然壯觀。正中心是壹條坐龍,為正黃色,此龍正對著王府的中軸線,昂首向前,目光炯炯。中心龍兩側的壹對淺黃色龍,為飛行之龍,龍頭向東,龍尾伸向中心龍,神情瀟灑,怡然自得。第二對龍為中黃色,頭尾均向西,形態飄逸,古樸大方。第三對龍為紫色,是對飛舞之龍,神情兇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勢。第四對龍呈黃綠色,神采飛揚,氣宇軒昂。整個正面 9條巨龍伸爪抱珠,捕風弄雨,盤曲回繞,體態雄健,色彩絢麗,栩栩如生。
壁頂為仿木構單檐五脊頂,由62組琉璃鬥拱承托,正脊脊頂兩側有高浮雕的多層花瓣的蓮花及遊龍等圖案,兩端是龍吻、戧首,為龍首造型。飛椽、額枋均雕鏤得細致、逼真。龍壁東西兩端分別是旭日東升和明月當空的圖案,並襯有江崖海水,流雲紋飾。壁前倒影池長34.9米,寬4.38米,深0.8米。由石欄圍繞,中有壹石橋相連。池水碧綠,龍影倒映,水波微興,九龍似昂首奮爪暢遊水中,氣勢磅薄壯觀。九龍壁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九龍壁
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壁高5米,厚1.2米,長27米,整壁用彩色琉璃瓦鑲砌而成,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飛騰戲珠於波濤雲際之中,有詩雲:“九龍盤拿戲驪珠,雲霧冥冥蜃氣孤,恍惚電光來破壁,半空飛出所翁圖。”九龍壁是中國琉璃建築藝術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