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音樂廳及其介紹
柏林音樂大廳
卡內基音樂廳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881號,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間,占據第七大道東側。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於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誌性建築。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設有自己的藝術策劃、開發和市場部門,每季度演出100余場;此外也出租給表演團體。目前無常駐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在1962年之前駐紮於此。
壹、演出廳
卡內基大廳由三個結構截然不同的小廳組成,內部結構頗為特殊。三個廳分別是:主廳、獨奏廳和室內樂廳。
1、主廳
伊薩克.斯特恩禮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有5層2804個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廳的特點是聲音效果溫暖,真實。伊薩克.斯特恩曾說:“有人說這個音樂廳本身就是壹件樂器”“它能感受到妳的壹舉壹動,並將其升華”。主廳頂棚極高,觀眾到頂層觀眾席臺需經過105級臺階。當然也可乘座電梯。自主廳建立以來,幾乎所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都曾在這裏表演過,主廳的休息室裝飾有簽名畫像和紀念畫。
2、小廳
贊克爾廳(Zankel Hall)設有559個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贊克爾(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婦的名字命名,原名獨奏廳。1891年4月首次對公眾開放。1896年修繕後改名為卡內基會堂。1898年出租給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9年左右改為電影院,1997年改造回禮堂。重建後的新廳於2003年9月開放。
威爾獨奏廳(Weill Recital Hall)設有268個座位,以卡內基大廳董事桑福德.I.威爾(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瓊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廳建成後投入使用,原稱“室內樂廳”(後改為卡內基室內樂廳);40年代後期改名卡內基獨奏廳,1986年最終定名為威爾獨奏廳。
3、其他設施
卡內基大廳檔案館(Carnegie Hall Archives),建於1986年。
玫瑰博物館(Rose Museum),1991年投入使用。
二、建築
卡內基大廳是由紐約宗教劇社團的業余大提琴手,並不出名的威廉.波奈特.杜斯爾(William Burnet Tuthill)設計的,設計成意大利文藝復興式樣,用磚和棕色砂石建成的。
卡內基大廳是紐約僅存不多的,完全沒有金屬構架的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建築之壹,在20世紀初,由於要在演出廳添加壹些樓梯,才增加了壹些金屬構件。外部全是由“羅馬”式的窄磚構成,形成壹種深棕色色調,細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大廳避免了當時流行的巴洛克裝飾風格,采用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和雕塑家菲利坡.布魯奈爾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禮拜堂高尚的風格:圓拱頂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頭組成的和諧色彩,四外是科林斯式柱頭的壁柱支撐著連續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頂下面是壹序列的半圓窗,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內部色調。
三、歷史
卡內基大廳以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內基當年出資建造大廳是為了將其作為他董事會下的紐約宗教劇協會的會館。工程由伊薩克.A.霍伯(Isaac A. Hopper)及其公司承包,1890年破土動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舉辦正式開幕音樂會,著名指揮家瓦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揮。壹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大廳。大廳在1893—1896年間多次改建,增加了兩座藝術家工作室塔,並改造了建築下層的禮堂。
大廳的所有權在1925年之前屬於卡內基家族,卡內基去世後,他的遺孀將其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羅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於1935年過世,他的兒子接管了大廳。40年代中期,音樂界的風雲變幻促使西蒙將大廳出售給當時占據著大廳每年大部分演出檔期的紐約愛樂樂團,但因樂團正準備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時候大家都認為紐約城無法擔負同時兩個大音樂場館。面對失去大廳最大客戶的危險,西蒙不得不計劃將其變賣。但隨著與壹家廣告開發商談判的破裂,紐約愛樂樂團又遷往林肯中心,大廳面臨著為商業摩天大廈讓路將被拆除的命運。後來,在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領導的團體的壓力下,政府通過特別法案,允許紐約市以5百萬美元將大廳從西蒙手中買下,並於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質的卡內基大廳協會來管理大廳的運作。1964年,卡內基大廳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1983年到1995年間,大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工程由詹姆斯.波爾夏克(James Polshek)負責,波爾夏克的成名作是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設計的的後現代派風格天文館。在此期間出現了爭議。在1986年對主廳的改造完成後,有批評說大廳著名的音場效果受到了影響。但官方拒絕重新改建,批評持續了九年。直到1995年發現罪魁禍首是舞臺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隨後被移掉。1987—1989年間,壹座60層高的辦公塔在大廳旁邊拔地而起,名為卡內基塔。塔樓與卡內基大廳相連,具有後臺及宴會廳等功能。2003年6月,紐約愛樂樂團計劃在2006年初重返卡內基大廳並與大廳進行商業合並;2003年晚些時候宣布計劃流產。
四、管理
現任大廳執行與藝術總監是克裏夫.基林森爵士(Clive Gillinson)(2005年7月上任),他同時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團長。
五、檔案館
1986年,出現了壹件讓廣大愛樂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卡內基大廳壹直沒有系統地保存過檔案。因為沒有地方保存,大廳的許多重要歷史文獻都已失散。1991年,為慶祝卡內基大廳落成100周年,卡內基大廳檔案館被建立了起來。廣告商和記者們在媒體上報到了卡內基大廳如何翻箱倒櫃地尋找歷史記錄。結果報道在保留著大廳節目單的人群中形成了極大反響:歷史文物從世界各地接踵而來。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節目單,讓檔案館得以記錄下較完整的大廳歷史。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壹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墻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雕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壹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壹間是檔案室,壹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壹邊是壹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紮特的樂稿:《最後壹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壹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壹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壹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裏“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壹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裏,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壹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北京時間2008年1月1號,壹年壹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又準時傳遞到北京聽眾的耳畔。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在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的指揮下,在柏林愛樂音樂大廳再次奏響優美的旋律。這也是北京音樂廣播第六次現場直播這壹重大的音樂盛事。
每年壹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卡拉揚親自創立的,它的主角就是世界著名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當地時間12月31號下午5點開始舉行,正好是北京時間新年的零點。
迎接新年,歐洲有兩大音樂盛事,壹個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再壹個就是柏林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年年都是以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為主,而柏林新年音樂會與之不同的是以某壹位音樂家、某種音樂體裁或壹部著名音樂作品為主題,每年風格迥異。比如1993年的《瓦格納之夜》、1999年是《偉大的終曲樂章之夜》、2000年是《威爾第之夜》、2003年是《經典美國音樂劇》,每年壹個中心主題的演奏形式,形成了柏林新年音樂會獨具魅力的風格特點。
而今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的主題是《俄羅斯之夜》。上半場演奏醫學博士出身的鮑羅丁的四幕歌劇《伊戈爾王》中的“波洛維茲舞曲”和他的《B小調第二“勇士”交響曲》。下半場演奏穆索爾斯基的《霍萬欣那》前奏曲和由拉威爾配器的《圖畫展覽會》。
5點15分,在壹片熱烈的掌聲中,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本場音樂會指揮西蒙?拉特精神飽滿地登上指揮臺,《波洛維茲舞曲》的優美旋律在他的指揮棒下悠然奏響,弦樂和圓號奏出持續音組成的序奏,表現了波洛維茲民族音樂寬廣遼闊的特征,接著,在持續音襯托下,長笛在小行板速度上奏出輕柔圓潤的音調,讓人陶醉,讓人癡迷。
西蒙?拉特指揮技藝精湛,他善於準確把握作品的時代風格,能深入挖掘樂曲中的思想內涵,並以果斷、生動、流暢而富於激情的指揮語言見長。他擅長指揮現代作品,但同時他的指揮曲目中又包含著不少古典樂派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他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後,曾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評價:我們幸運地進入了西蒙?拉特時代,他具有出色的智力、奉獻、探索、投入的精神,具有所有偉大指揮家具有的領導這只樂團創造最好音樂的能力。
演出結束後,西蒙?拉特在觀眾的掌聲中獻上了新年祝詞,在持續不斷的掌聲邀請下,西蒙?拉特再次舉棒,加演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黃金年代》中的波爾卡舞曲,本次新年音樂會也在這首舞曲的音樂聲中達到高潮,在熱烈的掌聲和觀眾“BRAVO”(意大利語:好哇)聲中,2007柏林除夕音樂會圓滿畫上了句號。音樂依然繚繞在耳邊,思緒卻已翺翔在天際。讓我們***同期待,明年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帶給我們更美的音樂,以饗聽眾。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對眾多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個熟悉的名字,這個音樂廳是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廳之壹,當然能在這裏演出的音樂家也是世界壹流的。這裏也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大本營。音樂會中,400多人的小獨奏廳全場滿座。坐在二樓最後壹排,哪怕是與鋼琴、大提琴重奏的時候。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實在是太好了,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