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滅南唐之戰:實力碾壓之下,壹切兵法奇謀都是行為藝術
妳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壹同品味 歷史 、感悟思辨。
文學作品裏,打仗、打成了名將傳奇,戰爭、戰成了軍師對決,於是,想當然的認為英雄主義所向披靡、戰略戰術無往不破。
但,真實的戰爭則是徹底的實力對決。在實力碾壓之下,名將傳奇和軍師對決只是勝利壹方的點綴物,而英雄主義和戰略戰術只是戰勝效率的加速度。
宋滅南唐之戰,是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三次渡江戰役。
前兩場分別是晉滅東吳和隋滅南朝陳。雖然南方人口增加、實力增強,但 歷史 上的渡江大戰卻壹次比壹次容易。
晉滅東吳,還是西自荊襄、東至建康的長江對決;隋滅南朝陳,雖是四千裏長江戰線,但重點只在東線建康;宋滅南唐,目標只有金陵,同時還多了壹個吳越國從旁助力。
這就是徹底的實力碾壓。實力碾壓之下,壹切兵法奇謀、壹切長短縱橫、壹切戰略戰術,都是行為藝術。
後周三征南唐,把南北戰線從淮河壹線推到長江壹線。到這個時候,南唐被滅,已成定局。即便捏著所謂的長江天險,南唐也只能躺死。
長江天險,為什麽不足以庇佑南唐?
因為長江根本就不是天險,所以發揮不了庇佑的作用。晉滅東吳,從四川出兵,順長江而下、壹直殺到建康。這時候,長江不僅不是東吳的天險,反而成了西晉的運兵高速公路。隋滅南朝陳,四千裏長江戰線、五十壹萬隋軍列陣,南朝陳到底在哪裏設防?處處設防、處處分兵,而處處都不能形勝關鍵局部的優勢,所以,南朝陳,仗還沒打,就已經輸了。
守江必守淮。淮河到長江之間,最短雖然只有200多裏的距離,卻是壹帶形勝之地。江淮之間灘塗泥濘、河網密布,不僅增加了北方的戰爭成本,而且削弱了北方的戰爭效率。而江淮間的幾個堅城要地,則是高效率的絞肉機,直接消耗北方的軍事力量。妳這時候再玩堅壁清野、再玩以逸待勞,才能發揮作用。
而壹旦淮河不保,長江就只能是心理上的防線。
北宋代周之後,發動了壹系列的統壹戰爭,在戰略上對南唐實施了三面包抄。在這種實力碾壓之下,趙匡胤當然有希望追求壹下南北和平統壹。南唐只能躺死,那就趕緊投降,大宋歡迎妳。
南北和議,壹直在搞。而且,南唐國主李煜已經準備親入汴梁、稱臣獻國了。但李煜偏偏不是有主見的君主。麾下兩個寵臣,右內史舍人張洎和門下侍郎陳喬,壹個書生意氣、非要妄人點江山,壹個孝子敦厚、卻拿不出半點主意。
於是,按照這兩個人的設計,李煜壹面“外示畏服”,該稱臣稱臣、該納貢納貢,把宋太祖趙匡胤當親爹供著;卻壹面“內實繕甲兵”,暗地裏招兵買馬、造船造甲。
因此,南北和平統壹已然無望,趙匡胤只能發動滅南唐之戰。
在穩紮穩打方面,趙匡胤絕對能與曾國藩有的壹拼。只不過曾國藩是在戰爭戰術上穩紮穩打,而趙匡胤是戰爭戰略上穩紮穩打。
為了打贏滅國大戰,趙匡胤從公元972年就開始了戰前準備,足足準備了兩年時間。從戰略物資、水軍訓練到外交孤立、離間對手,趙匡胤把能做的功課都給做足了。
提前兩年,就讓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余慶兼任淮南、湖南、嶺南和劍南水陸發運使。水陸發運使,就是朝廷安插到地方搞錢、搞物資的。而參知政事是什麽角色?相當於副宰相。兩個國務院副總理,直接去搞物資籌備。這個戰前準備的重視程度,已經到了極限。
渡江大戰,必以水軍。於是,趙匡胤在汴京朱明門外的講武池編練水軍,多次親臨水軍演習。面對南唐,北宋不僅陸軍無敵,而且水軍也是不慫。實際交戰的情況則是:但凡遇到南唐的軍隊,無論水戰還是陸戰,宋軍都是壹頓操作猛如虎。原因就是戰前已經補足了水軍的短板。
還有兩個外交工作,也開展得非常順利。壹個是契丹,在南征之前,北宋就主動與契丹修好講和,而沒有契丹助力,北漢也是壹副躺死的樣子,不會也不敢有啥作為。壹個是吳越國,吳越國主不僅受封大宋的兵馬大元帥,而且接受大宋詔令,提前組織了五萬大軍,準備與宋軍協同作戰。
但,這還沒完,還有其他三個關乎戰場細節的準備。而這些準備卻是南唐幫著做的。壹個是反間計,趙匡胤誘使李煜殺掉了南唐名將林仁肇,南唐自毀長城,接下來的戰場較量只能漏洞百出;壹個是騙取南唐諸州圖籍,南唐十九州的山川地形、兵力部署全都送到了趙匡胤的龍案上;壹個是南唐落第進士樊若水主動投宋,這個人硬是劃著小船量出了采石磯江面的寬度,而且絞盡腦汁想出了架浮橋渡江的辦法。
功課做完、決心下定,李煜不入汴梁又給了足夠的借口。於是,十萬宋軍水陸同步,出擊南唐。
趙匡胤不僅要戰爭勝利,而且要勝得威武、勝得漂亮。之前沒滅後蜀和滅武平之戰,勝是勝了,但勝得壹點兒也不威武、壹點兒也不漂亮。手下的驕兵悍將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壹個架大鍋煮降卒、壹個殺肥俘吃人肉,根本就沒有壹點兒仁義之師的樣子。
所以,趙匡胤以“性仁厚”的曹彬為滅唐主帥,以力保柴氏的潘美為副帥和監軍。至於王全斌、王仁贍這路貨色,只知操作猛如虎、死命搶人頭, 所以全都靠邊站。同時,趙匡胤給了曹彬壹把尚方寶劍,明告訴他:副將以下皆可殺。於是,包括潘美在內的壹眾五代悍將“皆失色”,整個滅國大戰的全過程,就沒有壹個隨便造次的。
趙匡胤滅南唐的總原則就是:
簡單說,就兩點,壹個是立足打服;壹個是不能死磕。打服才能接收南唐國土,暴力輸出後就可以高效率地輸出秩序;死磕流血,這種殺敵壹千自損八百的事情,大宋軍隊不能幹。
池州之戰
這是大宋的西路軍團,目標直指池州,徹底切斷金陵方面與江西軍團的聯系。大宋三路出擊,但實際上只有壹路,就是攻克池州後再直取金陵。東路軍團,主要是吳越的五萬軍隊,從吳越國向南唐的常州和潤州方向運作。中路軍團,主要是黃州刺史王明所部,負責池州到嶽州江段,目的是擋住南唐江西軍團對金陵的增援。所以,實際上,主力只有曹彬壹路。
宋朝的水陸大軍以及八作使郝守濬的工程兵,強行渡江、進攻池州。但這壹仗,根本就沒有打。南唐池州守將戈彥直接棄城逃跑。於是,宋軍按照樊若水“浮梁渡江”之法,不急不忙地試架浮橋。這就是壹邊打仗壹邊搞試驗了。
采石磯之戰
沒有什麽兵法奇謀,宋軍主力直接硬沖南唐守軍,壹戰就幹死兩萬多人。同時,俘獲南唐戰馬三百匹,戰後查看戰馬烙印,發現全是宋朝送給南唐的。這就是實力。南唐的戰馬都是北宋給的,南唐這仗還怎麽打?
之後,立即按照樊若水的“浮梁渡江”之法,在采石磯架設浮橋。副帥潘美所率的步騎大軍,硬是從橋上沖過長江的。而直到宋軍已經浮橋長江,寵臣張洎和南唐國主李煜仍舊死活不相信。壹個言:載籍以來,無有此事;壹個說:吾亦謂此兒戲耳。南唐已無大將,剩下的全是書生點兵,南唐戰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南唐雖然只能躺死,但兔子急了還咬人。所以,李煜君臣也不會躺好了、壹動不動。兵法奇謀、長短縱橫以及戰略捭闔,也要多管齊下。但,這些全是毫無意義的行為藝術。
南唐的兵法奇謀,可以說幾乎沒有。因為自家名將林仁肇已經提前領了盒飯,沒趕上這場 歷史 大餐。唯壹還算亡羊補牢的奇謀,就是在金陵被圍後,急令江西軍團回救金陵。金陵南唐守軍有十余萬人、江西朱令赟的江西軍團有十五萬人,總計二十多萬大軍,前後夾擊,就能對宋朝的主力水軍來壹個反包圍。
但是,除了曹彬主力,宋軍在池州水面上還布置了壹個第三路,就是黃州刺史王明所部。
所以,這個亡羊補牢之術,全在宋軍的預料之中。
公元974年10月,宋軍完成采石磯之戰,已經渡江;公元975年正月,宋軍繼續突擊,取得秦淮河大捷。到975年正月下旬,宋軍已經圍城金陵。公元975年6月,宋軍幾乎全殲金陵外圍的南唐水軍。而直到公元975年10月,江西軍團才與宋軍在皖口交上手。要不是趙匡胤禁令強攻,金陵早就插上宋旗了。朱令赟的十五萬大軍這時候才出場。南唐亡羊補牢,但補得也太晚了。
見識不到兵法奇謀,卻能見識到壹將無能。朱令赟以大木筏火攻宋軍戰船,宋軍沒領教過這種戰法,壹下就被打蒙了。但是,突然風向逆轉,點燃的大木筏被風吹向了南唐船隊。於是,南唐這把火全給自己放了,宋軍立即趁勢反擊。皖口之戰,南唐江西水軍全軍覆沒,主將朱令赟被火燒死,都虞侯王暉被俘。
戰場膠著之時,南唐君臣也施展了縱橫遊說之策。南唐名士徐鉉、周惟簡前後兩次赴宋求和。徐鉉以名士自居,滔滔不絕壹番大道理,所謂“(李煜)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所謂“乞緩兵以全壹邦之命”。
國力碾壓之下,兵法奇謀沒用,縱橫遊說就更沒用。趙匡胤壹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把這些才辯名士給懟了回去。
當然,南唐也不全是昏招和無意義的蠢招。宋軍兵臨金陵之時,李煜君臣確定了“堅壁以老宋師”之策。簡單說,就是跟宋軍在金陵周邊死磕到底,直到耗死宋軍為止。
這個戰略運用還是管用的。圍攻金陵壹年之久,趙匡胤的滅國決心確實發生了動搖。但,之所以拖這麽久,不是因為南唐太能打,而是因為戰前“不須急擊”的作戰總原則。這個原則大大拖累了宋軍的戰爭效率。但是,在參知政事盧多遜力諫下,趙匡胤最終還是決定壹戰滅南唐。盧多遜只能是個直接動因,堅定了趙匡胤的滅國決心。但,根本原因還是實力碾壓。有這個大前提,其他壹切都是勝利者的傳奇贊歌、也都是失敗者的徒勞掙紮。
公元975年十壹月二十七日,金陵陷落,李煜出降,南唐國滅。
五代十國之中,南唐是最有實力的割據政權。其巔峰之時,南滅閩、東滅楚,擁州三十六、人口五百萬。
但是,後周崛起,南唐便持續衰落,丟掉淮河、退守長江。大宋代周,趙匡胤的統壹戰爭勢必要將南唐這個割據政權消滅掉。
南唐壹直弱勢的原因有三:
壹是從未形成真正的南朝,東有相愛相殺的吳越國,南唐在長江下遊控制不住浙江;西有後蜀、荊南、楚等割據政權,南唐的勢力範圍始終沒能推進到長江中上遊地區。
二是南唐的戰略失誤太明顯。南唐的最大敵人就是淮北的中原政權。但是,南唐的主要武力輸出全都投給了閩、楚等國,壹直沒能抓住機會,向淮河以北開疆拓土。
三是南唐的進取心始終不足。南唐無雄主,三代國主都沒有壹個強硬角色。而其朝堂則是文人士大夫主政。經濟雖然強勁、文治雖然斐然,但武功明顯不足。面對亂世中原的驕兵悍卒,南唐的軍事水準要多差有多差。
這是南唐之所以弱,而統壹天下的北宋呢?
北宋則是大壹號的南唐。南唐的問題,全成了北宋的問題。
南唐不是標準的南朝,而北宋也不是標準的中原王朝。北有幽雲十六州始終不能收復、西有黨項西夏割據挑釁,最後只能向南唐學習,稱臣、納貢、買平安。
南唐有戰略失誤,北宋就壹直在戰略失誤。宋遼西夏三國演義的小錯誤不算,單就宋金之盟滅遼、宋蒙之盟滅金,就足夠大宋亡國了。
南唐缺乏進取心,北宋就壹直在瓦解進取心。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還在惦記著幽雲十六州。而之後的文人士大夫朝堂,完全就不想什麽幽雲十六州了。壹直惦念不忘的,竟是壹個昏君宋徽宗和他的幾個寵臣。
北宋與南唐,何其相似! 歷史 總相同,因為人心總相似。 歷史 總不同,因為物是總人非。所以, 歷史 總是押著相似的韻腳,填著半緣人性半緣物是的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