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壁畫壯族祖先是怎麽畫的
壁畫,也稱巖畫,就是刻畫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圖畫,最早是在歐洲發現的,它的創作時間大都是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到鐵器時代早期,內容多是狩獵、野獸、家禽等,它們是人類祖先生活情景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研究壹個民族發生發展的重要依據,有著非常珍貴的價值。花山壁畫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無巖畫的空白。
花山,位於寧明縣馱龍鎮的左江岸邊,距縣城約25公裏,離南寧市180公裏。在它那臨江的壹面高約260米的崖壁上,有壹組規模巨大、內容豐富而奇特的圖畫,這就是花山壁畫。這壹畫幅寬將近200米,高約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紅色的顏料畫著密密麻麻的圖像,經統計約有1800多個。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個,其中有壹個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頭插雉尾,手執匕首,身掛腰刀,腳跨駿馬,威武雄壯,好像壹個首領。旁側好像是閃亮的銅鼓,前後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躍,有的騎獸,有的揮刀,有的持盾,姿態各異,生動熱烈。這幅畫的內容是什麽呢?有的人說是狩獵圖,有的人說是取悅水神的祭祀圖,有的人說是征戰的誓師圖。說法不壹,至今沒有定論,遊客們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猜測。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壯族先民創作的,成畫年代約在2000多年前。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的年代的風吹日曬,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麽顏料畫的。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駿的崖壁上,那些圖像是怎麽畫上去的?壹個個謎壹樣的問題,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和遊人去思考,去探索。 除了花山壁畫,左江流域的幾百裏的江岸石山上,類似的壁畫還有50多處,它們是壯族人民古代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寧明花山壁畫的傳說
從前,寧明那利有壹個叫做猛卡的青年,力氣非常之大,吃得非常之多,壹餐六十斤米只夠吃粥,壹百二十斤米才夠吃飯。
有壹次,他去坡寧拜訪朋友,飲完了酒,走到村邊,看見有壹頭黃牛偷吃田裏的禾苗,就拿壹塊高五、六尺,長壹、二丈的大石頭來打牛。由於用力過大,石頭從坡寧壹擲到晚馱,有三、四十裏遠。
收谷時,他母親請人來割禾,幹了壹天,不見他來挑,急得要死,催了幾次,他才動身。他用橫梁做扁擔,砍竹破蔑做捆索,把幾十個人割了壹天的禾捆做壹擔,末了還叫割禾的人坐在上面,壹聳肩就挑了回來。
後來猛卡想造反,反對皇帝,但沒有兵馬,於是在紙上畫。他畫的兵馬,經過壹百天就可以變成真人真馬。可是,不能給任何人知道。所以猛卡只好白天壹人在屋子裏畫,晚上才去做工。因為白天大家都去田裏做工了。
秋收時,猛卡已經畫了九十多天,但這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母親見他白天不做工,非常懷疑而且著急,有壹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走進他的房間,打開箱子察看,誰知剛把箱打開,所畫的兵馬就都飛出來了。
岜來洞的兵馬
猛卡的兵馬飛哪裏去呢?大家不知道。後來寧明岜耀屯有壹個靠打柴為生的窮的到岜來(花山,壯名叫岜來。岜是壯語山的意思,來,壯語即花。岜來直譯就為花臉山。)打柴,不小心,柴刀掉落到崖邊,順著懸崖滑落下去。砍柴人順著陡崖爬到山腳下,不知不覺到了明江邊。這時,突然聽到敲鑼、打鼓、彈琴、唱戲的聲音從壹個巖洞裏傳出來。砍柴人覺得很稀奇,便往洞口走去。壹走到那裏,便看見有很多兵馬在那裏駐紮。他們見生人到來,就都圍攏上來查問:
“妳是什麽人?”
“妳來幹什麽的?”
“我是靠打柴為生的窮人。”砍柴的照直說,“我在山上把柴刀弄掉了,特地來找刀的。”
武士們見他為難的樣子,都很同情與憐惜。有壹個人說:“妳想要什麽東西,我們這裏都有,妳自己選吧!”
這時,打柴的才發現這個山洞非常寬大,裏面堆滿金銀珠寶,閃閃發光。但他什麽也都不要,只要壹把柴刀和兩斤,說:“夠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羅。”
從此以後岜耀屯的人生活遇到困難,便都到巖洞去找他們解決,年青人走親戚也去借壹兩套衣服,姑娘們趕歌圩就去借首飾。但用完了就拿去還,不得私占。後來有個貪心的人借了不還,巖洞就自動關閉了。那個貪心的人懷恨在心,把這件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認為那巖洞裏的兵馬壹定是猛卡的兵馬,便派了許多人來打,山洞裏的兵馬們寡不敵眾,結果全部被殺光。血、人頭和屍首到處都是,映到明江邊的峭壁上,就形成現在的壁畫。
以後,凡是遇到陰雨天,走到河邊或山邊,還能隱約聽到號哭的聲音。人們都懷著沈重的心情,惋惜武士們的不幸遭遇,便商議請僧道來打醮,祈禱他們的英靈升天。
齋醮結束那天,人們發現洞口打開了,裏面露壹口金鍋來。大家都很高興,想把金鍋搬出來用。可是,洞口開得太小,人進不去。大家就用手伸進去拉,三拉兩拉,把鍋耳朵拉斷了,洞口又緊閉起來。人們把拉出來的金鍋耳朵,拿到金鋪裏去兌換,所得的錢還清了齋醮的用費後,只剩下壹文銅錢。大家覺得這壹文錢分又不好分,買東西也不好買,便索性拋到河上去。這壹拋,卻招來了壹陣洪水,洪水沖過岜耀對面的荒坡,水退之後,就現出壹個沙洲,大家才知道這壹文錢是個寶。現在這個沙洲象壹文銅錢那樣圓,土地很肥沃,人們在上面種勞動甘蔗、 花生,年年都有好收成。
自從那時候起,巖洞的洞門壹直沒有再開過,也沒有再聽到敲鑼、打鼓、彈琴、唱戲的聲音了。人們要找洞口,總也找不到,只是聽講那河邊岸上有壹塊象石碑壹樣平滑的地方就是洞口。而花山壁畫的人獸圖形,就是當年那些英烈們的形象。每逢大風、打雷、下大雨,壁畫的圖形都有壹些剝落,老人就這樣講:他們又去別處投生了,去做他們還沒有做完的事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