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巖松惹議所看到的,中國警察究竟怎麽樣
白巖松回到中國傳媒大學與同學們***進思想午餐,壹名新聞系的同學向白巖松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新聞1+1》有關肅寧槍擊案那期播出之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在警察圈內。有人質疑,白巖松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為什麽要稱‘五十多歲的老漢’?既然已造成四死五傷,為什麽不稱他為犯罪嫌疑人?白巖松在已知的事實裏,當時的想法是怎麽樣的?以及,在這場輿論的風波之後,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否改變?”
回應同學
“透過這次許多警察的反彈,或者說對我說話的不滿意。我其實首先看到的是,戰友犧牲之後,他的這種悲憤的情緒,還有長期以來的委屈、壓力和內心的不平。
我們在制作這期新聞的時候,槍擊案剛發生了幾個小時,直播是在當天,幾乎所有的事情全是問號。調查報告是昨天才出來的,已經過去了八天。當時警方也沒有說法,我上節目就是引用警方官方微博,它也是采用壹個非常中性的說法。
我在這裏特別強調,(當時)沒說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沒說他到底是自殺還是被擊斃的等等,都是未知的。
當所有事實未清楚的時候,必須首先采用中立的詞匯,這是新聞的準則。
在過去,我們新聞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就立即下定義,導致的教訓和錯誤很多。稍微查壹下資料,慶安槍擊案的過程中,由於第二天縣領導慰問幹警,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軒然大波。因為大家會認為,在事實未清楚的時候,就讓“慰問”表達了壹種定義,這是不可以的。所以,新聞要有新聞的準則。尊敬和尊重都是壹定會到來的事情,為什麽要著急在新聞出發的這壹瞬間呢?
每個行業要有每個行業的準則。做新聞不是做感動中國,做新聞是做新聞,而感動中國是壹定會到來的尊敬。我從2002年做《感動中國》到現在,采訪的警察不計其數,為多少警察熱淚盈眶過,那壹切都是假的嗎?這壹瞬間,難道當我去堅守新聞的準則的時候,我就變成了警察的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