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王桂英的人物生平

王桂英的人物生平

她壹生坎坷辛勞,壹輩子沒有走出過新沂,卻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王桂英壹生從事剪紙,雖不識字但在日常繁重的田野勞作和操持家務之余,用她的神來之剪記錄了壹個普通農村婦女的生活以及蘇北農民的淳樸和豪放。其作品風格獨特,質樸平實,全部源自於普通百姓生活的創意,用她自己的話說“花無正枝,鉸無定規,鉸心裏想的,眼前過的”“我鉸的是生活”。1995年,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3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評為特色文化明星。現為江蘇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2001年12月電視臺紀實頻道跟蹤壹年拍攝名為《幹媽》的記錄片。其作品在《北京周報》、《藝術狀態》、《江蘇書刊》、《中國農民報》等多家報刊發表,其中《說書》、《爆米花》、《農家》等1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01年在徐州博物館舉辦《四季—民間藝術家王桂英的 生活與藝術》展。2002年在上海傑.畫廊舉辦《王桂英剪紙藝術》展。2007年的《國粹》藝術季刊雜誌第5期又專門介紹了王桂英的剪紙。

王桂英的剪紙,從風格上看屬於北方壹派,與南方流派的嚴謹、細膩、精致相比,她的剪紙線條粗獷、造型古拙、構思奇特而不拘泥於傳統。她更多地采用了寫意手法,不追求形似,以簡約的刀法表達了她心目中的生活。她的剪紙沒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為,“花無正枝,鉸無定規”(王桂英語),因此,她的作品往往構思巧妙、獨到,險中求勝。比如《雞》這幅作品,壹只雞她剪了三只頭伸向不同的方向。有觀眾感到很詫異,就問她:壹只雞怎麽會有三只頭?王桂英用濃重的鄉音回答道:“雞吃食時不就這樣麽!”她將雞吃食時左顧右盼的神態巧妙地糅合在壹起,使畫面增添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難怪壹些外國觀眾看後大為驚嘆:壹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婦女在傳統的手工藝術作品中竟表現出了超現實主義的內容。這幅作品相繼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報紙、雜誌上發表介紹,深受國外讀者的好評和喜愛。

王桂英不識字,但艱苦的生活環境和長期的生產勞動養成了她淳樸、善良的品性。這樣的品性反映在她的剪紙作品中,就使她的作品充滿了純真,充滿了情趣,充滿了生動、鮮活的田野氣息。她將自己的情感,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剪進了作品中,剪紙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指著《摘辣椒》這幅作品說:“看這紅紅的壹片,心口就暖了。”

王桂英還習慣壹邊剪紙壹邊唱著自己編的《剪紙歌》:

妳別摸我這把剪子,

我這把剪子

能剪龍、能剪鳳,

能剪老鼠生兒會打洞。

能剪山、能剪水,

剪個鴨子扁扁嘴。

能剪雞、能剪鵝,

剪個鯉魚跳天河。

能剪豬、能剪羊,

生產勞動我都剪上。

最後剪壹個萬年青,青萬年,

遇上花草我都剪全……

王桂英的作品除了反映她所熟悉的生活外,神話故事、戲曲人物、民間傳說也是她經常表現的題材。她往往用壹組系列畫面來反映故事內容,畫面生動形象,想象力豐富,充滿了幽默,充滿了機智,充滿了快樂,讓人看了回味無窮。

1995年,王桂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她的5幅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有多幅作品被介紹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春節後,經上海電視臺及江蘇有關單位的組織,王桂英個人剪紙藝術展在上海壹家畫廊展出,並出版了她的個人剪紙作品集。2002年年底,上海電視臺以王桂英為原型拍攝的新聞紀實片《母親》,在亞洲電視藝術展中獲了獎。

王桂英每天忙完了農活和家務都要拿起剪刀剪上壹會兒,壹天不摸剪刀她就會感到不舒服。她不但自己剪,而且還經常被當地學校請去教學生們剪紙。就連她那年幼的孫子也整天拿著壹把剪刀跟在她的屁股後面,纏著奶奶教他剪紙呢!

2001年,王桂英的老伴突然去世了,她經受了人生中又壹次痛苦的打擊。但有孝順的兒孫伴著她,有她熱愛的剪紙伴著她,她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孤獨。

王桂英說:“我會壹直鉸下去的,除非我拿不起剪刀了。”

徐州剪紙,作為壹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布於邳州、新沂、沛縣、豐縣、雲龍區、鼓樓區、泉山區、賈汪區等地,尤其集中分布於邳州市大部分鄉鎮、新沂市合溝鎮及沛縣敬安鎮。徐州剪紙的形式大致可分為裝飾剪紙(窗花、頂棚、盆花、枕花、帳花、燈花等)、繡花紋樣(鞋花面等)、特種剪紙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其內容也正由傳統的表現手法轉為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各類剪紙新作,使內容更加廣泛,如:收割、養殖、運輸、建築等生活場景,也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戲劇人物等. (姚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