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唐朝的歷史,介紹壹下

唐朝的歷史,介紹壹下

節度使之於唐朝,猶如刺史(州牧)之於漢朝。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王朝,漢唐都是對外擴張性的政權,這壹特點註定了在軍事上的外重內輕,所以節度使這壹制度其實是適合唐朝的。

不過,節度使的存在,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掌控。壹旦中央政府虛弱,很容易引起地方叛亂和軍閥割據。

安史之亂和唐後期的藩鎮割據就是明證。

節度使對於大唐來說,是壹把雙刃劍。唐朝最終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導致;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仍能存在150多年,藩鎮的存在也是壹個重要因素。

所以,唐朝想要的只是聽命於中央的藩鎮,而不是完全廢除藩鎮。

與唐朝相比,宋朝是完全廢除了藩鎮的,也就是“守內虛外”。

於是,宋朝的政權在內部很穩定,不必擔心地方造反,但對外戰爭則無力收復失地和開疆拓土。

如果與後世相比,節度使與總督、巡撫都是壹類的封疆大吏。

歷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總是此消彼長,其關鍵不在“節度使”是否存在,而在於中央如何掌控地方。

經濟基礎影響上層建築,大唐開始的時候是府兵制,因為當是實行的均田制,府兵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上戰場是兵,平常是農民,後來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隨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才逐漸形成藩鎮,有了藩鎮,才有節度使,玄宗時設了十大節度使,節度使是玄宗時期開始的,當時全國有五十萬兵力。

有三十幾萬在節度使手裏,僅安祿山就身兼三個藩鎮的節度使,形成外重內輕,地方強於中央的格局,後來安祿山反叛,朝廷歷經八年才平了內亂,但無法根除叛軍的殘余勢力,又將河北三鎮交到叛軍手裏,河北三鎮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為了安撫平叛有功的功臣和投降過來的將領,又增加了許多藩鎮,讓他們當節度使,藩鎮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又擴大化了,中央於藩鎮時戰時和,壹直到黃巢起義,壹些節度使借平叛之機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唐廷也無可奈何,最終也亡於這些節度使手裏,所以說,唐朝沒有解決藩鎮問題,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基礎以及朝廷的政治妥協性和軟弱性決定的,若此事發生在明朝,明朝壹定不會向藩鎮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