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19號多少攝氏度
地理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州,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裏 ,南北寬約 194 公裏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裏 , 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歷史沿革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素稱富饒之地。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沿明制。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幹、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上饒縣建於東漢未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行政區劃江西省管轄。下轄十縣壹區 ( 信州區、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幹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代管壹市(德興市)。 資源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70 余種 , 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儲量居全國之冠的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金、銀儲量分別占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壹。花崗巖、大理石、硯石等石材絢麗多彩、品種齊全,總儲量達 440 億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潤土等非金屬類礦產資源儲量也非常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