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服飾長袍馬褂,為什麽叫長袍馬褂?馬褂什麽意思阿
馬褂,遊牧民族服飾,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的男式服裝之壹,套在旗袍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滿族征服中國建立清朝。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這種滿洲袍服。至清後期流行全國。 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壹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滿族人穿用,由於公家強制漢人剃發易服,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廣泛流行,分單、夾、紗、皮、棉等種類。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侍衛武士、有軍事功勞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黃色的馬褂。 民國元年(1911),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壹。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中國的大部分相聲演員和其他曲藝演員在表演節目時仍會穿著長袍,民國成立後多改中山裝,現在多為襯衣或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