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木蘭陂的地理簡介

木蘭陂的地理簡介

木蘭陂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辦事處木蘭村黃頭自然村與陂頭自然村之間。始建於北宋平元年(1064),經三次營築,元豐六年,(1083)竣工,是壹座引蓄、灌、排、綜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東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積583平方米,陂身長110米,高7.25米,陂墩39個,陂門38個,沖沙閘壹個,南北護陂堤、南北進水閘門各壹個,大小溝、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壹百多座,可灌農田25萬畝。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經過無數次洪潮沖擊,現仍巍然屹立,繼續發揮作用。木蘭陂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木蘭溪兩岸的興化平原,頻遭上遊沖下的洪水和下遊漫上的海潮侵害。相傳有壹位長樂婦女錢四娘,目睹當地百姓受災之苦,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攜來巨金動工截流築堰 。因水流湍急,建起來的陂堰很快被山洪沖垮。錢四娘悲憤至極,投入溪洪以身殉陂。此後,與錢四娘同邑的進士林從世攜金10萬緡來莆繼續築陂,也因水流過急仍未成功。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資築陂,他總結前兩次失敗的教訓,在和尚馮智日的幫助下,重新勘察地形水勢,把陂址改擇在水道寬、流水緩、溪床布有大塊巖石的木蘭陂今址,經過8年的苦心營建,至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終於大功告成。

工程分樞紐和配套兩大部分。樞紐工程為陂身,由溢流堰、進水閘、沖沙閘、導流堤等組成。溢流堰為堰匣滾水式,長219米,高7.5米,設陂門32個,有陂墩29座,旱閉澇啟。堰壩用數萬塊千斤重的花崗石鉤鎖疊砌而成。這些石塊互相銜接,極為牢固,經受900多年來無數次山洪的猛烈沖擊,至今仍然完好無損。配套工程有大小溝渠數百條,總長400多公裏,其中南幹渠長約110公裏,北幹渠長約200公裏,沿線建有陂門、涵洞300多處。整個工程兼具攔洪、蓄水、灌溉、航運、養魚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興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東圳水庫之水到沿海地區,使木蘭陂大大提高灌溉、排洪能力,灌溉面積從原來的15萬畝,增加到25萬畝。

為了紀念建陂的歷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協應廟,亦稱李宏廟,現改為木蘭陂紀念館。館內有錢四娘 、林從世、李宏、馮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來歷史名人撰寫的修陂碑記,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遊覽時寫的《詠木蘭陂》詩碑6首12塊 。館旁有恩功亭和宋鄭耕的木蘭書堂古跡。館外湖光山色,景物宜人,尤其在春水初漲,溪水漫陂入海時,白浪滔滔,有“木蘭春漲”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