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狂歡節的各地的狂歡節

狂歡節的各地的狂歡節

巴西

巴西狂歡節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狂歡節。在巴西的狂歡節上,每個人都不願表現自我,而是想成全別人。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擁有女性的特征;而有的平時內向的女人則大跳狂熱的舞蹈,盡量地模仿他人的敏捷和有力動作。狂歡節中常常出現“易裝癖”,這是歷史的產物。巴西狂歡節對女性化的狂熱程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壹無二的。在巴西的狂歡節中,裏約熱內盧狂歡節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性派對。

裏約熱內盧狂歡節

狂歡節是巴西最大的節日,但最負盛名的當屬裏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該市狂歡節以其參加桑巴舞大賽演員人數之多,服裝之華麗,持續時間之長,場面之壯觀堪稱世界之最。

相傳裏約熱內盧狂歡節始於19世紀中葉。最初,狂歡節的規模不大,僅限於貴族舉行的壹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地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了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也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阿澤維多的這壹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裏約熱內盧狂歡節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標誌著狂歡節成了大眾的節日。

裏約熱內盧狂歡節最早並沒有固定的場所,全市各主要大街上都是桑巴舞表演的舞臺。由於狂歡節時值盛夏,天氣炎熱,遊行活動都在夜晚進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各桑巴舞學校建議在市內修建壹座桑巴舞賽場,用於狂歡節活動。1983年,曾設計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等工程的著名工程師奧斯卡·涅梅耶爾親自設計,6萬名建設者齊心協力,僅用了117天,就建成了壹座能容納數萬觀眾的桑巴舞賽場。從此,裏約熱內盧狂歡節就有了固定的場所。巴西裏約熱內盧狂歡節開幕當天,裏約熱內盧市市長在市長官邸,親手將城門的金鑰匙交給被稱作“莫莫王”的“狂歡節國王”,象征著壹年壹度的狂歡節正式開始。自此,在長達壹周的狂歡節中,整個裏約熱內盧城都要由“狂歡節國王”“統治”,全體市民將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狂歡。

“莫莫王”並不會真正坐到市長辦公室裏發號施令。在全城沸騰、全民狂歡的節日期間,“莫莫王”只要好好帶領大家盡情跳舞、盡情享樂就算是出色完成了市長使命。

“莫莫王”壹般在狂歡節開幕前兩個月由市民選出,同時產生的還有壹名“狂歡節王後”和兩名“狂歡節公主”。他們將作為裏約熱內盧桑巴舞隊的領袖參加狂歡節的彩排和正式演出,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擁有無限榮譽。

交鑰匙儀式之前,“莫莫王”還與化裝成巴西皇室成員的演員在街上進行馬車巡遊。這個別出心裁的儀式既是為了紀念巴西第壹位君主——佩德羅壹世抵達巴西200周年,也是為了增加狂歡節的喜慶氣氛。同時,為了讓更多市民和遊客分享狂歡節開幕的喜悅。

桑巴舞大賽是裏約熱內盧狂歡節的-項重大活動。賽場占地8.5萬平方米,兩側是看臺,中間是桑巴舞隊伍行進的通道。每年狂歡節期間,要在這個賽場舉行5場桑巴舞活動,其中以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活動最為精彩。在這兩天中,全市名列前茅的14個桑巴舞學校要在這裏壹決雌雄,評出當年的名次,名列前五名的還要再進行壹場表演。

每個桑巴舞學校上場參賽的人數為3800至4000人,分成32個方隊,方隊之間還設有8輛彩車。參賽內容和配唱歌曲都要有故事情節,全隊服飾都要根據表演情節設計。每年各校編排的故事情節內容極其豐富,有表現印第安人歷史的,有表現巴西足球的,有表現人們現實生活的。

久負盛名的裏約熱內盧狂歡節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每年約有40萬遊客選中這個季節前來這個美麗的城市旅遊。

狂歡節不僅給巴西人帶來了歡樂,並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旅遊業,刺激了經濟,已成為巴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項重要內容,壹年比壹年更熱鬧。桑巴舞、狂歡節同足球壹樣,已成為巴西的象征。

薩爾瓦多狂歡節

在巴西的狂歡節中,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市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由於巴伊亞人不願將狂歡節市場化,所以這裏的狂歡節得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此外,在音樂方面,巴伊亞是全國最發達和最重要的地區,這裏到處充滿了音樂和舞蹈,它是巴西傳統和狂歡節精神最真實的體現。薩爾瓦多狂歡節“國王”因瘦被罷黜。

亞馬孫叢林裏的狂歡節

帕林廷斯是亞馬孫河邊壹個人口只有9萬的巴西小城市,每年總有那麽幾天,會有相當於當地人口數目的各國遊客為它心動不已,甚至提前1年預訂這裏的旅館,因為這裏具有濃烈亞馬孫風情的狂歡節——博伊蹦巴。

西班牙

西班牙狂歡節,源於1492年。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入侵西班牙,公元前8世紀,羅馬人、西哥特人、摩爾人相繼入侵西班牙,入侵者長期壓迫和統治西班牙人民,西人民長期飽受痛苦,西班牙是個頑強的民族,西人民為反對外來族入侵者的壓迫,於1492年發動了光復運動,取得了勝利,西人民獲得了解放,西人民為紀念光復運動的勝利,每年人們會專門舉行各式各樣的大型歌舞盛會、大型巡遊盛會,人民盡情狂歡,慶祝紀念西班牙人民獲得光明的重要節日。激情狂熱的人群、奇異華麗的盛裝、歡樂繽紛的彩車、迷幻炫目的煙火,所有的壹切無不表達西班牙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平和自由熱愛。

大加那利島狂歡節 

群眾的參與和評選“王後”是西班牙大加那利島拉斯帕爾馬斯狂歡節的兩大特色。人們提前幾個月就熱火朝天地挑選起理想的“王後”人選,到了2月份,狂歡節正式開始,所有的人都融入歡樂的海洋,大家在國內外樂隊的伴奏下,跳起了薩爾薩舞和梅倫蓋舞。

古巴

聖地亞哥狂歡節

每年7月至8月,古巴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狂歡節活動。當地人說,這個節日和壹段歷史有關。1953年,卡斯特羅趁狂歡節敵人守衛松懈之機,率領100多名青年攻打聖地亞哥的蒙卡達兵營。從此,點燃了古巴革命的星星之火。

在此期間,城市內的壹條主要街道完全成為狂歡節的場地。街道兩旁全被各種攤位占滿,其中最多的是啤酒攤,其次就是食品攤。喝啤酒是參加狂歡節人們的“必修課”。有酒就要有肉,“烤全豬”是狂歡節上的壹道獨特的風景。狂歡節政府放5天假,狂歡節除了“吃”和“玩”的部分,狂熱的舞蹈和音樂每天晚上9時後才開始,最熱鬧的則是最後幾天舉行的包括彩車遊行、徹夜狂歡等活動。

哈瓦那狂歡節

彩車遊行拉開了哈瓦那狂歡節的序幕,人們隨著有節奏的音樂跳起了古巴黑人舞蹈。遊行結束以後,真正的慶典活動開始了,大家跳起了街舞,每個人都是主角,狂歡活動壹直持續到淩晨。

意大利

威尼斯狂歡節

2月的威尼斯還是冬天,少許有些寒意,但藍天碧水,晴空萬裏,完全沒有陰霾的感覺。與往日船聲燈影裏安靜的威尼斯不同,這些日子,遠遠就能聽到人們噠噠的腳步聲和愉悅的笑聲。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人們此時都腳步匆匆,奔向同壹個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壹年壹度的“水城”狂歡節正在那裏達到高潮。

威尼斯狂歡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狂歡節之壹。歐洲的狂歡節據說都起源於古代的神農節。每年的冬去春來之際,人們自動聚集在壹起,載歌載舞,歡慶新的壹年的農事活動開始。而威尼斯狂歡節的起源則還有壹說:公元12世紀,古老的威尼斯城邦***和國日漸強盛。1162年的初春,它戰勝附近的阿奎萊亞封建城邦國,稱霸壹方。為慶祝這壹勝利,威尼斯人走上街頭高歌歡舞,壹連數日不休。從此,他們每年這個時候都舉行歡慶活動。時到200多年後的1296年,這個尊崇天主教的城邦國根據宗教節日的安排,正式把壹年壹度的歡慶活動時間固定下來,即從2月初到3月初之間到來的四旬齋的前壹天開始,延續大約兩周時間。到18世紀,狂歡活動盛極壹時,歐洲各國的王公大臣、紳士淑女都趕到威尼斯,觀看精彩的室內音樂和戲劇演出,參與街頭和廣場上的民眾狂歡。威尼斯遂贏得狂歡節之城的稱號。19世紀之後,威尼斯***和國逐漸衰亡,狂歡節逐漸失去活力。直到近20年前,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威尼斯的狂歡活動重新恢復,威尼斯狂歡節得以重放光彩。

威尼斯狂歡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華麗服飾。這壹傳統可追述到1700年前。權貴和窮人可以通過面具融合在壹起。在面具的後面,社會差異暫時被消除。富人變成了窮人,而窮人成了富人。他們互相尊敬地打著招呼。

在面具後面,年齡差異被消除,老人變年輕了,年輕人壹下子老成持重起來。年輕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權威把自己裝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極力將自己裝扮得很年輕,甚至越無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變成女人,女人也可以變成男人。

平時,威尼斯總是遊人如織。威尼斯人好像已經習慣了這麽多的遊客在他們的城市裏閑逛。他們的街道狹窄得似乎不能容納得下這麽多人。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還是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裏。毫無疑問,狂歡節期間遊人會成倍地增長,尤其在狂歡節的周末。

威尼斯狂歡節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後幾天或春天的頭幾天舉行。這意味著寒冷的氣溫迫使妳穿得厚重壹些,以至影響妳的行動。

壹入威尼斯的水巷,壹看滿眼色彩斑斕的面具,大概沒有誰不會被狂歡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樣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歡節的壹大特點,在中國人看來它們有點像京劇臉譜。滿大街都是勾著臉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戲,這就是威尼斯狂歡節給記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著時髦的鬥篷,有的專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藝。“面具”可以簡單到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復雜的程序,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們***同的特點是誇張、華麗、戲劇化,看得妳眼花繚亂、不知身在何處。

前來參觀狂歡節的人們穿小巷,過小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聖·馬可廣場。這裏成了面具與服飾的展示會,不少人從頭到腳全副武裝,有的扮成17世紀的貴族,有的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記者看到壹位貴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問她這身行頭的來歷,但她聽不大懂意大利語,看來是位外國遊客,專門到水城湊熱鬧的。

中午12時,偌大的聖·馬可廣場被上萬名前來狂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隊來到大公府門前,壹些人裝扮成古代威尼斯達官顯貴登上主席臺,聖·馬可教堂的鐘聲齊鳴,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歡節正式開始,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位於廣場中央壹側的100米高的鐘樓上,世界女子擊劍金牌得主、意大利擊劍運動員弗裏達扮成天使,銀裝素裹,揮動著翅膀,徐徐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願。

經過喬裝打扮的人們在廣場上漫步遊逛,吸引著往來者的視線,讓人們拍照留念。壹位意大利婦女身著18世紀的服裝,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訴記者,她是威尼斯本島人,這套服裝她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價格是2000歐元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員壹樣,根據不同的著裝,進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可是相當的神秘,壹般都不開口講話,妳只能看到他們未被遮住的眼睛,連真實性別都難以分辨。這樣娛己娛人的遊戲要持續10多天,然後人們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歸自我。

伊夫雷亞的“橘子大戰”

意大利北部小鎮伊夫雷亞的居民說,那可不是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專利。每年天主教四旬齋開始前3天,即復活節前第7個星期三前3天,伊夫雷亞人也會狂歡壹番,他們不跳桑巴舞,卻有更奇特的節目——“橘子大戰”。

起源

伊夫雷亞位於都靈以北,阿爾卑斯山腳下,常住居民2.5萬人。這裏的“橘子大戰”並非人們壹時興起的惡搞之舉,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了解“橘子大戰”後,外來人會對這座中世紀城鎮的傳奇故事印象深刻。

關於“橘子大戰”的起源,至少有這樣兩個版本。第壹種相對簡單,說的是中世紀時那裏有壹位為富不仁的封建領主,四月齋開始前只給窮人們壹罐豆子,人們於是將豆子倒到街上以示藐視,後來用橘子取代了豆子。

第二種則說來話長。還是追溯到中世紀,當時伊夫雷亞的統治者是邪惡殘忍的領主拉涅裏·比安德拉特。他下令當地每壹位新娘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晚上必須先跟他同房。這種暴政持續了很多年,直到磨房主的女兒維奧萊塔結婚時才終止——聰明的維奧萊塔用事先藏好的斧子在新婚之夜砍死了逼她上床的比安德拉特,在她的鼓舞下,當地居民起義攻占了比安德拉特的城堡,並將它燒毀。

從那以後,伊夫雷亞人就將橘子作為比安德拉特的腦袋擲來擲去,日久天長演變成了“橘子大戰”。所以,《紐約時報》說,“橘子大戰”充滿了象征主義意味,那些被摔爛的果肉和果汁代表了暴君之血。

規則

“這是壹個代表人民反抗各種形式壓迫的節日,”43歲的居民羅伯特·沃拉說。

“橘子大戰”的規則很好地說明了這壹點。在這嘲大戰”中,參加者分為三組,分別是“戰士”、“敵人”和觀眾。“戰士”們穿著中世紀的平民服飾、“敵人”則戴著頭盔,穿著加厚的中世紀武裝,觀眾壹般戴著紅頭巾,以免遭誤傷。

“戰士”代表反抗暴政平民,***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分成9支隊伍,在鎮內5個主要廣場各自認領壹塊屬於自己隊伍的地盤,準備好無數橘子等待敵人出現。

“敵人”由誌願者扮演,代表“暴君”的衛兵。這可是個苦差事,他們分乘46輛馬拉大車,每車6個人,在城市各處巡遊,每到壹地,就會遭到壹陣暴風雨般的“橘子炮彈”的襲擊,所以他們必須防護嚴密,大車上也有橘子,供“敵人”還擊之用。照規矩,拉車的馬匹是不能被攻擊的,但往往很難幸免。

為了防止觀眾遭殃,狂歡節期間,街道周圍的店鋪頂都會罩上魚網,以免從天而降的“橘子雨”砸傷觀看者。觀看者開始有數千人,不過隨著“戰鬥”進行,很多人也變成了“戰士”。

宣泄

不論如何,在冬天裏被硬邦邦的橘子砸中還是挺疼的,不過當地人早已習慣如此並樂在其中,不少兒童和女子都會參加“戰鬥”。

“這的確有點狂暴,”20歲的女孩伊麗莎白·多特裏在短暫的“戰鬥”間隙告訴《紐約時報》記者說,不過並不妨礙女孩參與,“我們可以做男孩做的所有事情,男孩子們在攻擊方面比較好,但他們有點笨”。

“如果妳生在這裏,這個活動就會在妳心中,只要我的身體允許,我就會壹直參加下去,”55歲的“戰士”馬裏奧·比安基說。他的臉證明了“戰鬥”的殘酷性,前額已經被打破了壹道口子,血混合著紅色的橘子汁壹起流下來。

比安基說,這不算什麽,他曾在戰鬥中被橘子直接擊中眼睛,後來不得不去接受手術治療。他說:“這不是暴力,但這是壹種宣泄妳心中暴力的方式。”

黃昏時分,“橘子大戰”漸漸平息,親歷狂歡的《泰晤士報》記者寫道:“在伊夫雷亞市中心廣場,我腳下到處是爛橘子的果肉和果漿,那裏變成壹個紅色的橘泥海洋。我真不知道環衛人員怎樣才能使廣場恢復原樣。”

沃拉則說,對此不必擔心,狂歡結束之後,其他日子裏,小鎮壹片寧靜

尼紮狂歡節 

意大利尼紮狂歡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94年,是歐洲最古老的狂歡節,從1月底到2月中旬,其間,無論妳何時來此,這裏都是色彩、鮮花、焰火、戲劇和音樂的海洋。

英國

諾丁山狂歡節

諾丁山狂歡節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街頭文化藝術節,每年在英國倫敦西區諾丁山地區舉行。諾丁山區的黑人居民多半不來自非洲,而來自加勒比海或拉美其他地區。正是諾丁山的移民文化孕育了諾丁山狂歡節。20世紀60年代,聚居在諾丁山地區的西印度群島移民因思鄉情重而舉辦狂歡節,當時不過只有壹小群人穿著民族服裝,敲著鋼鼓在街上走壹圈而已。幾十年後,它發展成為規模盛大的多元文化節日和倫敦最炙手可熱的旅遊項目之壹。

在世界各地的狂歡節中,諾丁山狂歡節的規模僅次於巴西裏約熱內盧的狂歡節。諾丁山狂歡節壹向以濃郁的加勒比海情調著稱。論服裝和面具,諾丁山狂歡節如同壹場奇異華麗的化妝舞會;論音樂,鋼鼓樂隊、卡裏普索歌曲、索加音樂則是諾丁山狂歡節的靈魂。鋼鼓的強烈節奏足以令心跳立即合著節拍提速;卡裏普索歌曲每每根據最新時政和社會熱點即興改動歌詞,惟有詞曲幽默諷刺的本色不變。

德國

科隆狂歡節

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僅次於巴西狂歡節,它的主角是小醜和狂人,他們怪誕的裝扮、無所顧忌的舉止令眾人叫絕。

科隆萬歲(Kölle Alaaf),這是狂歡節每年使用的口號,準時在狂歡節開始時呼喊。其高潮是四齋節前星期壹狂歡遊行的愚人時刻。這時,人們高呼科隆站起來、要糖、要花。在這種熱鬧非凡的活動中,人們歡呼雀躍、盡情放縱,萊茵河兩岸充滿歡歌笑語。

剪領帶是科隆狂歡節的特有風俗。在“女人狂歡夜”那天,德國姑娘們提著大剪刀在街上巡查,虎視眈眈,伺機而動,看見戴領帶的男人就是喀嚓壹聲剪短他的領帶。本地人熟知這壹習俗,這壹天都身著便裝,稀裏糊塗吃虧的多為外國人,尤其是科隆壹帶的機場到處都掛著剪斷的領帶。據說曾有壹名中國男演員被幾個手提剪子的德國女人追著跑了十幾條街道!但也有不少男人故意買壹些破的甚至紙做的領帶上街去,領略與芳齡少女調情的滋味。

到了“玫瑰星期壹”(Rose Monday)的上午,代表狂歡節最高潮的大遊行正式開始。人們三五成群喝著啤酒,拉著手風琴,穿著五彩的服裝,戴著怪異的假面,在街上歡快地行走。路邊的警察也壹改往日的威嚴,任憑女孩子們在臉上劃下五顏六色的唇印。在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著上千個表演團隊,每個方陣都有自己的樂隊、花車和獨具特色的服裝,令人目不暇接。花車上有著各種各樣的模型,不少是當今各國領導人,布什、普金、薩達姆和拉登等往往被選為嘲諷對象。花車行進時,路邊成千上萬的觀眾高呼“給我糖”,大塊的巧克力、糖果和無數鮮花便從花車上如同雨點壹般落下來。孩子們胸前掛著壹個大布口袋,扒在地上拼命地撿糖,大人們則壹躍而起,從空中攔截大塊巧克力。有的人幹脆倒舉壹把傘或壹頂帽子,不壹會兒已是滿載而歸。這樣的狂歡場面壹直持續5個小時,平時壹向嚴謹的德國人,在這天終於也瘋狂了。

有意思的是,科隆狂歡節遊行路線的總長度是7公裏,而參加遊行的隊伍長度是6.5公裏。也就是說,從遊行路線的起點到終點擺滿了參加遊行的人、車和馬。雖然遊行總時間是5小時,但觀眾為了強占好位置,往往是提前2、3個小時就已經抵達現場了。因此,在依舊春寒料峭的2月份,露天站7、8個小時觀看狂歡節並不是壹件輕松的事情,更何況很多人在遊行結束後還不馬上散去,而是要參加露天狂歡舞會、酒吧裏“泡吧”跳舞或是混擠在人群中在街上徜徉,直至半夜。次日午夜,也就是星期二的午夜,狂歡節接近尾聲。人們摘下懸掛在飯館和酒肆門上的代表狂歡節的紮制人物,將其焚燒,由此宣告進入“聖灰星期三”,宣告狂歡節的徹底結束。

錫格馬林根狂歡節 

2月舉行,在德國,除了聖誕節以外,最大的節日恐怕要數狂歡節了。18世紀末,法國軍隊占領了德國後,當地的狂歡節有了新的意義,它成為平民百姓反抗軍事壓迫的壹種出氣的方式和機會。人們嘲諷所有穿軍裝的人,並且組織起遊行隊伍來,參加遊行的人壹個個穿著奇特的制服,手持木制的長槍,進行武裝訓練,人們故意在跳舞的時候裝瘋賣傻,做些令人捧腹的滑稽動作。

杜賽爾多夫狂歡節 

德國的杜塞爾多夫狂歡節是歐洲參加人數最多和最熱鬧的狂歡節之壹。數千人的遊行隊伍和上百萬的參觀者***享著美味的啤酒和歡樂的氛圍,大家叫著、笑著、鬧著、舞著,如果不堪忍受室外的寒冷,也可以到酒吧去肆意狂歡。

比利時

班什狂歡節

班什位於比利時中部的海諾省,離首都布魯塞爾約56公裏。每年2月舉行的狂歡節,吸引著周邊法國、德國和荷蘭人前來助興。節日的寓意與中國的春節頗為相同:辭舊迎新春。滑稽小醜“日樂”是狂歡節遊行的主角,他們腳蹬4寸厚的木跟鞋,身穿紅黃相間的緊身服,頭頂壹米長的彩色鴕鳥羽毛,在鏗鏘明快的鼓樂中,踩出比利時民間熱烈歡快的舞步。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二世和王後寶拉親臨班什新千年的狂歡節,此舉第二天曾成為比利時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

出於傳統,狂歡節這天,班什所有店鋪的飲料和啤酒全部免費供應。所有的人在這裏沒有國籍膚色之分,只有狂歡、縱情和喜悅。拋橘子是狂歡節的高潮,小醜們人手壹只竹籃,把金黃色的橘子撒向歡呼雀躍的人群,橘子象征著吉祥,接到橘子的人據說會好運連連。“祝妳好運”的問候聲,夾雜著人們的笑聲和尖叫,把壹向靜謐的班什老城鬧翻了天。

2003年11月班什狂歡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是歐洲四項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的壹項,另外三項分別是意大利西西裏島的木偶戲,立陶宛的十字形民間工藝和西班牙的神秘劇。

法國

尼斯狂歡節 

為了既尊重傳統又跟上時代,自20世紀50年代起,每屆尼斯狂歡節都確定壹個主題,馬戲、小醜、美食、歡笑、瘋狂、愛情、20世紀、新千年、歐洲等概念都為狂歡節提供過靈感,並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發揮想象力的舞臺。

狂歡節是尼斯冬季的亮點,也是城市投資的重點。花車穿插彩車壹起遊行、花車上美麗的姑娘不斷向遊人投擲鮮花是尼斯狂歡節壹大特色,僅為鮮花埋單就是壹筆巨大的開支。

有了這壹年壹度的狂歡節,因海灘和陽光而夏日爆滿的尼斯在旅遊淡季也不乏熱鬧。

加拿大

渥太華冬季狂歡節 

當地居民在成為滑冰道的裏多運河上盡情享受滑冰的樂趣。每年2月,渥太華的“冬季狂歡節”就在這裏舉行。

加拿大許多地方每年都要舉辦冬季狂歡節。狂歡節從每年2月的第壹個周末開始,持續兩周。狂歡節期間,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所有活動都圍繞冰雪題材展開。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和魁北克省首府魁北克城舉辦的冬季狂歡節規模最大,形式和內容也最具特色。渥太華冬季狂歡節於1979年開始正式舉辦,其宗旨是讓人們在漫長的冬季盡量外出活動,與人交流,從而豐富人們的冬季生活,培育冰雪文化,吸引更多外來遊客,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

美國

新奧爾良狂歡節 

如果妳覺得杜塞爾多夫狂歡節還不過癮的話,可以到新奧爾良去歡度“肥美的星期二”,這是新奧爾良狂歡節中最熱鬧的壹天。狂歡節“國王”們率領著兩支主要的遊行隊伍走街串巷,妳若想參加場持續壹整天的大狂歡,就必須化妝,若能結識當地的朋友,讓他們幫妳設計個最有地區特色的裝束的話,妳就可以參加只有當地人才能參與的慶典活動,如果妳的朋友能帶妳去,那麽奧爾良的狂歡節壹定會讓妳終生難忘的。

玻利維亞

奧魯羅狂歡節 

玻利維亞奧魯羅狂歡節是南美大陸最具特色的狂歡節之壹,在為期壹周的狂歡期間,人們身著艷麗的服裝,在街上大跳鬼神舞,以特殊的方式狂歡著,它不僅僅是正義戰勝邪惡的表現,還將宗教與傳統、基督教與印度教的文化融為壹體。

鬼神舞服裝的設計和制作別具特色,已經發展成為奧魯羅的壹大藝術形式。這裏有很多鬼神舞俱樂部,每個俱樂部的成員在40―300人左右,由於表演用的服裝動輒每件幾百美元,所以各俱樂部都要靠企業家出資贊助。人們在狂歡節到來之前幾個月就開始排練鬼神舞了。

多米尼加

多米尼亞***和國的狂歡節除了展現島上的非洲黑人文化之外,還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壹些特色,日益受到世人的關註。這裏的服裝、面具、化妝、歌舞和音樂都令人著迷。

特立尼達

這個加勒比島國的狂歡節開始於2月份,持續壹個多星期。歡慶期間會舉行音樂表演和全國性的音樂大賽,舉行化妝舞會,評選出遊行隊伍的“國王”和“王後”,人們載歌載舞,狂歡到淩晨。

彩色羽毛、泥巴和油質等都被運用到狂歡節的彩妝中,大家在第二日淩晨狂歡節目接近尾聲時交換身上色彩艷麗的節日服裝。彩車沒有固定的遊行路線,它們散布於城市的各個角落。

烏拉圭

2004年1月30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狂歡節開幕遊行儀式上,壹名參加者濃妝艷抹,邊走邊舞。烏拉圭狂歡節將持續壹個多月,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狂歡節。

2004年2月6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舉行的狂歡節上,壹名參加者隨著黑人音樂“坎東貝”的節奏翩翩起舞。

以色列

2007年的3月4日至5日是猶太人傳統的普林節。在普林節期間,以色列人身著誇張服飾、戴假面參加狂歡遊行,因此普林節又被稱為以色列的狂歡節。

希臘

加拉希迪狂歡節 

2005年3月13日,人們在距希臘首都雅典約300公裏的小城加拉希迪狂歡。當天是希臘東正教狂歡節正式結束後的第壹個星期壹,也就是所謂的潔凈星期壹。每年的潔凈星期壹,加拉希迪都會舉行別具壹格的狂歡活動。參加狂歡的人們集中在港灣北岸的街道上,無論相識與不相識,都用加了各種天然顏料的面粉互相攻擊,這是壹種相互表達祝福的方式,類似於泰國的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