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城壹味眉山觀後感
2014年1月,紀錄片《壹城壹味》作為紀錄頻道今年首發節目與觀眾見面,此片據稱同前年廣受歡迎的《舌尖上的中國》是姊妹篇,因為去年參與做過兩期美食節目,今年這檔節目可能會繼續做下去,特地關註了央視這壹檔新的美食節目。
《壹城壹味》中的七個城市,是在網友的投票中甄選出來的,囊括東南西北各個方位的特色美食、地域文化,這樣激起了廣大網民的關註,又因為打著“《舌尖上的中國》姊妹篇”的名號,輿論造勢上是成功的,這也是壹檔新的電視節目在前期必做的公關工作。但事實上所選出的七個城市在吃貨們的心目中存在度並不都是很高,像宿遷、蕪湖、眉山等,可能的確有當地的特色,但是入選央視這樣全國性節目中,還是有些欠妥的,至少不如成都、西安這樣的知名度高的城市效果好。這樣的大城市比如香港、天津,首先人口就多,再者知名度高,這些人群是節目最直接的受眾,直接決定了節目的收視率。人們熟悉這些城市,在認知裏都有壹個對應的美食符號,城市氣質更加突出,節目中再加以引導和闡釋,並開發出新的東西,才更能夠打動人心。選擇這些大城市在感覺上也上檔次壹些。。。。
畢竟是央視的節目,不能夠落入壹般電視美食節目俗套,只是壹個“吃貨記者”在街頭尋找和發現美食,在這壹檔節目上,導演傅瓊也是做了創新:國際大廚帶著利用當地食材做出創意新菜的任務,以美食為主體,以城市為平臺,走訪城市,在街邊小店、百姓家庭以及餐廳酒樓品嘗學習當地的美食小吃,發現、記錄屬於這個城市的美食味道。突破了傳統美食節目將重點放在尋找美食或各種菜品的做法上,采用了全新的紀錄片故事表述方式,也更加接地氣更加生動。在選擇頂級廚師做嘉賓時,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希望讓嘉賓與當地的大廚、菜式的風格以及食材產生碰撞。在片中,七位國內頂尖廚師分別深入城市之中,觀眾能夠看到英國大廚走進眉山、加拿大大廚走進天津等,這種差異的碰撞,成為除了城市與美食之外的又壹大亮點,感受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帶來的樂趣與融合,強化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
借鑒《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經驗,《壹城壹味》的風格定向為:以美食為主線索,串聯起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等縱深元素。也就是除了美食的趣味性,更加註重其文化性、突出地域性。央視紀錄頻道的首頁介紹中說,《壹城壹味》第壹季以“變化的城市,不變的味道”為靈魂,傳遞“壹方水土養壹方人”的中國文化,以食物的美好,表達城市的美好,解析城市味道、城市氣質。
但是看卻覺得,同《舌尖上的中國》相比,文化韻味還是少了壹些,給人最直觀的印象還是壹個廚師在尋找當地美食。每壹期節目中菜品和菜品之間的連接性也不強,碎片化,不連貫,在處理當地風俗典故的部分,感覺上也比較生硬。不只文化、情感韻味不足,畫面的美感上同《舌尖上的中國》比,也是相差甚遠。 真正的美食是要註入情感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在介紹壹些老字號的菜品時,會特意強調那些傳承人對於傳統味道的堅守,美食不只是用來吃,更是壹
種文化、壹種生活的傳承,應該是能夠讓人感動的東西。雖然相比《舌尖上的中國》來說,《壹城壹味》主要突出的是樸實的人文風貌、城市的生活氣質,但是整體感覺比較粗糙,有點像急功近利的街頭美食大搜索節目,沒有了那種精美的畫面,沒有了那種隨美食撲面而來的文化與傳統。
節目叫《壹城壹味》,可是整個看下來還是不知道所介紹的城市的味道到底是什麽,這就是主題不夠明確和突出。用壹個字或壹個詞語來概括壹個城市的味道確實有些困難,但每個城市還是有其專屬的特殊味道的,比如成都的辣、天津的鮮、香港的軟、銀川的香。每壹期節目沒有壹個明確的主題,讓觀眾不知道妳要講什麽,自然導致整體感覺比較雜亂。
再者,節目中嘉賓本身也是有任務的,這是《壹城壹味》同其他同類節目最具創新的地方,而這在節目中體現的也不明顯,這些大廚表現的就像壹般食客壹樣在美食向導的帶領下走街串巷,而沒有從廚師的視角去挖掘這些美食的價值。本來這些國際名廚也是節目的壹大看點,可是導演並沒有最大程度的重視這壹優勢。這些大廚應該在節目中應該有意識的強調自己的任務,讓觀眾跟著嘉賓新奇的發現走,在做菜時也要同期采訪這些廚師的靈感來源,增強代入感。
最讓人失望的還是第壹期天津的《時代》,壹名外國廚師同小吃名城天津確實文化差異大,更容易發生碰撞,可是畢竟語言不通、文化不通,完全很機械的壹家壹家地吃,甚至在品嘗煎餅果子時,男向導居然對美女嘉賓說“妳嘗嘗我這個素的”,這壹舉動在節目中實在不雅。而且在這壹期上,畫面質量確實讓人捉急,同《舌尖上的中國》的水準比,差距不是壹點點。事實上天津的小吃在全國都是聞名的,可是這壹期節目中完全感受不到,妳的節目與觀眾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自然是要受到質疑的。
總之,央視的這壹檔新節目創意有新,可是表現不足。也許像《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經典是難以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