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古舒國是怎樣壹段歷史?

古舒國是怎樣壹段歷史?

舒縣 春秋時舒國,漢置舒縣,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今存地名城池即為舒縣城故址所在),隋更名廬江,《清壹統誌》舊說及府縣誌,皆以舒城為古舒縣,而以廬江為古龍舒,考之蕭齊誌,廬江郡舒縣註,建元二年為郡治,隋書廬江縣註,齊置廬江郡,梁置湘州,據隋誌所雲,置郡之地,與齊誌合,是舒與廬江皆為郡治,而今之廬江,即古之舒縣明矣,又按漢誌廬江郡,所領有舒、龍舒二縣,左傳文公十二年杜預註,今廬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龍舒,明是舒縣在東,龍舒在西,今舒城在廬江之西,則舒城之為龍舒,尤為明證,且其縣唐時所置,取古舒城為名,後人泥其名,以為即古舒縣,遂反以廬江為龍舒,誤矣。 --------------------------------------------------------------------------------- 舒縣與龍舒縣考 《三國誌·吳書》記載:“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這裏的“廬江”指廬江郡。“舒人也”,指周瑜系東漢末年舒縣人。如今地望之爭,名望之爭激烈,說周瑜是今舒城人,說周瑜是今廬江縣人。到底周瑜是何縣人氏?東漢末的“舒”,是舒城,還是廬江?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依據史誌記載和歷史事實,對古廬江郡舒縣和龍舒縣進行壹次研究考證,實事求是地加以辨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壹、古舒縣即今廬江縣,有史實可考 舒即廬江郡舒縣。舒縣,縣名,考其舒縣,即今安徽省廬江縣,其佐證有三: 其壹,舒,源於古舒國,古舒國沿革為廬江(郡)舒縣。 據《安徽省誌》,遠古時期,廬江縣境內住著蠻夷民族。夏、商、周時期,為古舒國地(都今廬江縣陳埠鄉城池埂,以下簡稱“城池埂”),現今安徽廬江縣西南12公裏的城池埂,大城阪遺址尚存。古舒國據《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滅舒”。註:“舒國,即今廬江(郡)舒縣”。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左傳》、《史記.伍子胥列傳》,舒國是郡舒中的人國,後來廢舒為邑,屬於楚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23年),楚亡,舒邑屬九註郡,漢置廬江郡舒縣。 其二,漢設舒縣,廬江郡、舒縣同治。 根據《安徽省誌·建罟沿革誌》記載: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屬漢,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地名大城阪,今遺址城墻依稀可見,30米護城河尚存。元獰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銷江南廬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東部與九江郡南部地區並,組建新廬江郡(治舒縣)。此時廬江郡領12個縣,除境外黃山、黃梅縣外,在今安徽境內設10個縣,它們分別是:舒縣(治今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龍舒縣、(治今舒城縣龍河口)、皖縣(治今潛山縣桐城鎮)、湖陵邑(治今太湖縣東)、松滋縣(治今宿松柳溪鄉,古名仙田)、潛縣(治今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襄安縣[治今無為襄安鎮(後王莽改為廬江亭)]、臨湖縣(治今無為百勝鄉臨湖圩山臨壁村)、樅陽縣(治今樅陽縣城南下樅陽鎮)、居巢縣(治今巢湖市區東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縣為昆鄉。 東漢復名舒縣(仍治今廬江縣城池埂),屬揚州廬江郡(治舒縣),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復撤銷六安國,並入廬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內10個縣、侯國。它們分別是:舒縣(治今廬江縣陳埠鄉城池村城池埂)、皖縣(治今潛山縣城梅城鎮)、居巢侯國(治今巢湖市區東北)、臨湖侯國(治今無為縣湖壟百勝鄉臨壁村)、龍舒侯國(治今舒城縣龍河口)、六安侯國(治今六安市區北西漢故址)、安風侯國(治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村)、陽泉侯國(治今霍邱縣臨水鎮)、襄安縣(治今無為縣襄安鎮)、潛縣(治今霍山縣南嶽鄉上元街村)。 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廬江郡治遷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年),吳撥皖城,廬江郡壹分為二,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埂、大城阪),魏廬江郡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魏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晉代魏,恢復舒縣。此後,所經兩晉,南北朝,近320余年,戰亂頻繁,朝代更替,疆土區域變異,廬江郡時廢時宜,舒縣時並時析,郡治亦不斷變遷,時舒縣,時可見,只有舒縣(今廬江縣)有“昆鄉”、“昆山”、“礬場”,而龍舒縣(今舒城縣)是沒有此地名的。 二、“舒縣即舒城縣”之說,顯屬謬誤 從上文舒縣考可知,漢舒縣即今廬江縣,非今之舒城縣,對龍舒縣(即今舒城縣)考證如下: 第壹,從舒城縣建置沿革看。 舒城縣,古為郡舒,後又分立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國。漢置龍舒縣。應劭曰:龍舒縣,即郡舒之邑。《辭源》:舒鳩故城在今安徽舒城縣。《安徽人物大辭典》註釋:“舒城縣取古龍舒縣為名,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置龍舒縣,屬廬江郡。後漢改龍舒侯國,後復罟龍舒縣。南朝宋廢,梁時為潛縣地,隋為廬江縣地。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廬江縣地始置城縣”。 第二,從舒城縣的現存地名看。 古龍舒即今舒城縣。舒城縣境至今仍存有“龍舒”名,宋《太平寰宇記》:“龍舒河,在舒城縣南三裏”。現“龍澗口水庫”即“古龍舒河”口。舒城縣不僅有“龍舒河”,而且有龍舒山。《輿地記勝》:龍舒山“在縣(桐城)西北三十裏,與舒城、六安接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龍舒山,在安徽舒城縣西南八十裏,接桐城縣界,即龍眠山也”。《舒城縣誌》有“南溪,壹名歐溪,發源縣西孤沖,南入巢湖,蓋即龍舒之水也”。山此可見,只有龍舒縣(今舒城縣)有“龍舒”二字,有“龍舒山”、“龍舒河”、“龍舒水”,而舒縣(今廬江縣)是沒有“龍舒”地名的。 三、古舒縣為廬江縣,古龍舒縣為舒城縣,考證後無爭議 考證地名、縣名,“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於古”,“地近則易核,時近則易明”。杜預(222-284年)註《左傳》早《太平寰宇記》700多年,他據當時史實對《左傳》加以註釋,以“廬江(郡)南有舒(縣)城(今廬江縣城池埂),舒(縣)城西南有龍舒”。 光緒《安徽通誌》辯訛關於“古舒縣古龍舒縣考”也明確記載:“舊說及府誌皆以舒城為古舒縣,而以廬江為古龍舒。按,蕭齊誌廬江郡舒縣註:建元二年為郡治。《隋書》廬江縣註:齊置廬江郡,梁置湘州,據隋誌所雲置郡之地與齊誌合,是舒與廬江皆為郡治,而今之廬江即古之舒縣明矣”。“又按,漢誌廬江郡所領有舒、龍舒二縣,杜預註廬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龍舒,明是舒縣在東,龍舒在西。今舒城在廬江之西,則舒城之為龍舒尤為明證,且其縣唐時所置,上取古舒(縣)城為名,後人泥其名,以為即古舒縣,遂反以廬江為龍舒,誤矣”。 綜上所述,漢置舒縣(今廬江縣),龍舒縣、龍舒侯國(今舒城縣),隋始建廬江縣,唐始建舒城縣。但今人看《三國誌.吳書》:“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多由望文生義,見“舒”誤以為今舒城縣,這樣缺乏考證,經訛傳訛,且壹誤再誤。諸如出現《辭海》對周瑜籍貫的錯誤註釋。近傳安徽省《史人館》又錯誤地將周瑜註釋為“廬江舒(今安徽舒城縣)人”。 “凡史誌所載之州,郡、縣、邑,必詳其建置,釋以今地”,“甚至壹山、壹水、壹鎮、壹地方位偶移或分屬兩邑,輒列為數名數處,鉤稽考證,誤者正之”。根據典籍史實與遺跡考證,今廬江縣就是古舒國和舒縣,今舒城縣即古舒庸、舒鳩等諸國和龍舒縣、龍舒侯國。東漢末周瑜亦應正之為“廬江(郡)舒(今安徽省廬江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