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探測成功了嗎?
“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成功軟著陸於雨海北部19.51°W,44.12°N的位置處,成為繼1976年前蘇聯的月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隨即,嫦娥三號開展了著陸器就位探測和月球車月面巡視勘察的聯合探測,開始進行“探月、巡天、觀地”等科學探測: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根據預定的探測計劃,嫦娥三號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的成果。
而為了紀念中國首次在月球上的成功著陸,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也正式將嫦娥三號著陸點周邊方圓77米區域(圖4藍框區域)正式命名為“廣寒宮”。
在整個科學探測期間,除了相機設備獲取的影像和地形數據之外,其他搭載的有效載荷也獲取了大量的科學數據成果:
月基光學望遠鏡:國際上首次依托地外天體平臺開展自主天文觀測。
月基天文望遠鏡擺脫了大氣窗口的限制,在月球表面實現了對多種類型天體(恒星)的近紫外波段(探測波段245~340nm)的科學探測,是國際上首次實現依托地外天體平臺開展的自主天文觀測。
月基光學望遠鏡也是嫦娥三號所有科學儀器中工作時間最長的設備,月晝期間每天開機工作約12至18小時左右,截止到2018年6月,月基天文望遠鏡累計觀測時間約為6962小時,***獲取了34萬多幅圖像數據,為恒星演化、致密星和黑洞物理、高能天體等基礎科學課題提供了研究支持。
極紫外相機:首次獲得月基大視角觀測的地球等離子體層圖像數據。
著陸器上的極紫外相機可以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產生的30.4nm輻射進行大視角、長期的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的圖像數據,是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極紫外波段成像儀器。
截止2014年6月12日,極紫外相機在每個月晝期間開展對地球等離子層的觀測。***獲取了1045幅圖像數據,累計觀測時間約230小時,為研究等離子體層的結構與動力學,以及電場分布提供翔實可信的數據。
測月雷達:獲取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層地質結構相關科學數據。
嫦娥三號巡視器搭載的測月雷達是壹種雙通道天線雷達,其第壹通道工作中心頻率為60MHz,厚度分辨率為米級,探測深度大於100m;第二通道工作中心頻率為500MHz,厚度分辨率小於30cm,探測深度大於30m。
截至2014年4月27日,測月雷達***開機工作8.3小時,探測的有效距離約為109米,***獲取雷達第壹通道回波數據18513道,第二通道回波數據32381道,為月壤厚度分布和月球次表層地質結構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數據。
紅外成像光譜儀:獲取光譜數據。
嫦娥三號巡視器上搭載的紅外成像光譜儀對巡視區月表物質類型和礦物組成進行了探測,累計工作時長約8.8小時,截止第二月晝儀器正常工作任務結束,***對4個月壤對象進行了光譜探測,總***獲取了840幀可見近紅外(光譜範圍450nm~950nm)光譜圖像數據和2240幀短波紅外(光譜範圍900nm~2400nm)光譜數據,為著陸點附近礦物組成研究提供了數據。
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獲取能譜數據。
嫦娥三號搭載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能量範圍0.5~20keV)在月面工作期間累計時長約4小時,對兩個位置點月壤樣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總***獲取了2091幀能譜數據。為著陸點附近的元素成分反演等研究提供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