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人物 | 禹國剛: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人物 | 禹國剛: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上周參加公司培訓,有幸聆聽了改革開放百位先鋒人物、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創建者禹國剛老先生的講座,感悟頗深,與大家分享。

禹老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從中也映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艱苦歷程。最有傳奇色彩的,自然是他參與創建深交所的歷史。這事還要從壹位日本老人——岡崎嘉平太說起。

岡崎嘉平太原是日本駐華的外交官,因反對日本侵華受到迫害,戰後投身企業界,又始終致力於中日友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壹生訪問中國100次,周總理親自接待39次,兩人結下深厚友誼。1976年周總理去世,岡崎先生十分悲痛,決心要為中國再做壹件實事,作為對周總理的紀念。

1978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岡崎嘉平太與時任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誌聯系,表示由自己出資,中國選派兩人到日本學習證券知識。應當說,岡崎老先生是很有眼光的,他清楚的看到中國改革開放必須發展資本市場。可是在當時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的思想還很保守,資本市場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東西,誰敢張羅這事?所以廖承誌數次婉拒了岡崎老先生的好意。

但岡崎嘉平太十分固執,對廖承誌說:妳們弄不弄資本市場是妳們的事,但教不教是我的事,找兩個人來學學有什麽不行?看到老先生著急了,於是由***青團中央在全國選拔兩名赴日本學習證券知識的青年,這是1982年的事。

第壹輪選拔是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標準是日語熟練,並且具備金融證券知識。沒想到,在三個直轄市的考試竟然沒有選出壹個合格的。於是團中央又在廣東進行了第二輪選拔,禹國剛當時在深圳的愛華電子公司工作,因為懂日語被選派參加考試,結果連續通過日語筆試、口試和金融證券知識考試,成為在全中國歷時兩年選出來的兩名人才之壹。

從這次選派赴日留學生,可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人才上的捉襟見肘。十年浩劫,讓中國的專業人才整整斷檔了壹代。要說這兩個條件:日語熟練+懂金融證券,在今天的中國可能也不會特別多,但人數絕對是以萬為單位,可在上世紀80年代初,諾大的中國竟然費了吃奶的勁才找出兩個人。

中國青年到日本學習證券知識,這在當時的日本也引起了不小的關註,《朝日新聞》要采訪禹國剛,禹國剛跑到大使館請示:要是記者問學成回國後怎麽利用,如何回答?答復是不能說回去沒用,那人家該批評咱們浪費公款;也不能說回去有用,畢竟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啊。最後禹國剛這麽回答記者:中國有壹句古話,學習不會是白學的。《朝日新聞》刊登的標題是“在資本主義中樞學習證券知識的中國人,理論出眾,但回國後能派上用場嗎?”

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A股市值已經突破了10萬億美元,回首改革開放之初,能不能發行股票還是壹個言論禁區,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分。

書回正傳,禹國剛學成回國,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確實沒派上用場,還是回到愛華電子公司工作。但改革開放進展迅猛,到了1988年,深圳發行了大陸第壹支股票——深圳發展銀行,當時沒有股票交易所,是在櫃臺交易。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決定在深圳創建第壹家股票交易所,禹國剛自然就成了籌備組的專家組長。他帶領團隊翻譯了200多萬字的英文資料,草擬了30多萬字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籌建資料匯編》,為交易所開市做好了準備,後來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也是在這個匯編基礎是籌建的。

1990年,當萬事俱備,禹國剛到人民銀行的金融監管司申請開業時,答復卻是不批準——開辦資本市場直到那時還是過於敏感的事。最終是市委書記李灝拍板,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正式開業,18天之後上海證交所開業,兩個證交所出生時其實都是沒有準生證的,1991年人民銀行才正式審批,但上層仍在爭議“姓社姓資”的問題,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才塵埃落定。

禹國剛的思想十分前衛,深交所剛剛成立,他就以當時全球證券業最先進的思想進行規劃,在短短三年之內實現了四個現代化: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深交所成為全球第壹個實現“四化”的證券交易所,為中國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以上就是禹國剛老先生參與創建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故事。老先生的人生可謂精彩,今天的年輕人想復制他的成功是不容易的,畢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但講座中,我深刻體會到老先生身上的幾個特質,這些特質是他取得成功真正的基礎,也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的東西。

壹是勤奮好學。從全國選出來兩個人,怎麽就能選中他呢?懂日語好理解,因為禹國剛是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但金融證券知識哪學的?當時招考的人也問他這個問題,禹國剛說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什麽都學,什麽書都看,他工作之余曾從圖書館借過金融證券的教材,認真自學過,沒想到這次就派上了用場。老先生在講座中對我們說:機會只青睞做好準備的人。這話誰都知道,卻很少走心,聽老先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說出來,真是令人心服口服。老先生到現在還保持著學習的熱情,他說自己66歲學會遊泳,最近剛學會演奏壹種俄羅斯特有的手風琴。

二是開拓創新。三年內把壹個剛出生的交易所建設為世界領先,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但講座中另壹件事更讓人觸動,雖然禹老先生是畢業於日語專業,但實際他在1964年上大學時,西安外國語大學是沒有日語專業的,當時全國都學俄語。但中蘇關系迅速惡化,大家都開始轉學其他語言,禹國剛眼光獨到,決心要學日語(其中的原因他沒有說,但相信必然有壹番考慮)。

可當時沒有日語專業,校長倒也開明,說只要他能找來老師,並動員幾個同學壹起學,就給開專業。禹國剛跑遍西安各大高校,終於在西安公路學院找到了壹位日語老師,又說服了幾位同學,就這樣,他硬是憑壹己之力幫學校開設了壹個專業。在大學裏換專業已經是很有勇氣了,他竟然提出新設專業,這種敢想敢幹的精神,不就是“拓荒牛”精神嗎?深圳特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正是有千萬個像禹國剛這樣敢想敢幹的人來到深圳闖蕩,才成就了特區40年改革開放的輝煌。

三是勇於擔當。老先生教導年輕人八個字:愛國、勤奮、博學、創新,第壹個要愛國。他有壹句名言:不做大官,要做大事。做事情要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比如當年創建深圳證券交易所,姓社姓資的爭議很大,這涉及到路線問題,搞不好是要把後半生搭進去的,若是從個人風險收益的角度看,這事不做最保險,但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這事又是非做不可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歷史關頭,禹老先生挺身而出了。

基辛格曾說:中國總是被他們中間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禹國剛就是他們中的壹位,他的經歷不可復制,但他的精神可以且應該為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