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陳華的創立唱吧

陳華的創立唱吧

根據唱吧提供的數據,目前擁有1.4億名用戶,月活躍用戶三千多萬。這款基於K歌這壹細分領域的興趣社交App,出自唱歌跑調的陳華。唱吧是陳華的第二次創業。

吳世春現在是梅花天使創投的創始合夥人,是唱吧的天使投資人,而陳華現在也是梅花的LP。他們倆辦公室就在相鄰兩幢樓,常見面吃飯聊天。我問吳世春,妳為何願意和陳華壹起合作?他回答:“我們壹直保持私下的朋友關系,互相認為是值得壹起做事、做朋友的人。”

他認為唱吧的團隊執行力很強,第壹個版本的唱吧,只花了兩個月,叠代速度也很快,兩周壹個版本,快時壹周壹個版本,“雷軍說的專註、極致、口碑、快,唱吧基本做到了。”  到2012年8月,唱吧用戶突破1000萬,陳華決定,由公司給每人壹筆固定的報銷額度,讓員工們自由組團去歐洲、東南亞、日韓等地旅遊。他希望能夠讓團隊分享快樂。  像這種快速躥紅的產品,可謂互聯網的“現象級”產品,壹時風行於用戶當中,迅速積累千萬用戶。但是,很多現象級產品後繼乏力,難以持久。陳華和其他創業者探討過這個問題:“產品都是用創新的產品形態、用戶沒見過的玩法,把用戶壹下子吸引過來,有的新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新產品,是產品經理創造出來的需求,玩壹玩,但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用戶慢慢就厭煩了。唱吧是把傳統KTV的東西搬到手機上來,在手機這個生態圈裏很新,在用戶的現實生活中卻有實在的價值。唱吧為什麽能夠持續,或者說那些所有能活下來的產品,最重要的是解決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需求。”在他的公式裏,實在的需求+酷炫的功能=有生命力的產品。  他認為,唱吧的生命力來自三個點:第壹個是KTV工具,將傳統的KTV功能搬到手機上,甚至更好用,使得源源不斷有用戶進來;第二個是提供激勵性規則,引導用戶想法設法按照規則做事,使得產品具有內在的傳播理念,不需要花錢就傳播出去;第三個是社交因素,在唱吧人與人之間能夠因為興趣建立聯系,能夠找到***同喜歡某個明星的朋友。他也意識到,唱吧在聊天功能上比較弱,粉絲群體都通過其他即時通訊工具來聯絡,陳華告訴我,唱吧很快會上線群組聊天,把用戶拉回來。  繼唱吧之後,人人網推出了人人愛唱,小米的米吧改成了唱歌的,YY也出了壹款唱歌產品,新浪推出新浪好聲音,以及愛唱,之前的K歌達人、天籟K歌等K歌工具,也在轉型,增加了社交功能。陳華必須跑得更快,不要被人超過,搞死自己,這是創業者首先面對的命題:活下來,不要被打死了。他采取的策略是:“只做競爭對手有可能搞死唱吧的東西,而不是用戶想要的東西。”  競爭對手有可能搞死唱吧的東西,是新玩法;用戶想要的東西是,更好的註冊流程、私信功能等等。當時的唱吧也有很多地方使用起來不方便,讓用戶不爽。陳華站在競爭對手的角度設想,要搞死唱吧,肯定不是做個新軟件把唱吧缺失的功能補全了就搞死了,肯定是做創新、做出新玩法搞死唱吧。  當時的唱吧老出現閃退的問題。用上壹二十次就閃退得厲害,用戶就罵唱吧,可是唱吧根本沒人去解決閃退的問題,這個團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做新功能上。在陳華看來,這是沒辦法的事,必須先保證生存。  大家都在比拼創新速度,唱吧推出合唱功能,有競爭對手在三天後也上線了相似的功能。開發是有周期的,壹兩個月是少不了的。這說明,點子是相似的,就看誰的速度更快,唱吧提前了兩個月想到了這個問題,並比競爭對手提前做出來了。  在這場競爭中,人人網的人人愛唱死掉了,YY的也死掉了,新浪好聲音死掉了。越大的公司死得越快,因為他發現這個生意沒法搶過來就算了,慢慢中止資源投入。創業公司可能因為整個團隊、所有資源都壓在這個生意上,暫時沒法轉型,只能先撐著。  到2012年底,用戶4000萬——這是壹個陳華認為能給人帶來心理安全的數字。陳華說:“我們的努力能占到60%,40%歸於運氣,這個產品提前壹年就沒戲了,退後壹年也沒戲了。2012年,是微信增長最快的壹年,小米在2012年賣得最火,陌陌也是在2012年增長最快。那壹年是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爆發。”  “唱吧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壹件合適的事。很多人買了壹款智能手機,首先找的是娛樂應用,而唱吧是壹款好的娛樂應用。2012年,新浪微博也非常方便做口碑傳播的平臺,過後微博的聲勢就小了很多。”  我問陳華,妳怎麽判斷哪些創新的功能是用戶需要的?陳華回答:“這就靠我們的團隊,靠產品技術積累下的經驗。我只能說,團隊不可復制。”  作為CEO,他每天都要做出很多判斷,產品的、運營的、招聘的……現在,團隊很多人也在分攤決策的壓力,“現在我時間相對寬裕,很多責任卸下來,讓下面的人負責,具體事情我能不管就不管,寧可做得慢壹點也懶得管,讓團隊有機會成長起來。這能讓我靜下心來想想問題,做大的戰略判斷。  “每個人承擔責任,這個活就是妳的活,不要來問我這怎麽做,妳告訴我妳想怎麽做。這樣的話,我的精力就好很多。每壹個人他自己是有判斷的,他自己會幫我去想辦法,到我這裏來,只是我來做壹個選擇或者壹個判斷的事情,而不是說到我這裏來讓我去想辦法,那就完蛋了,對吧?”  他的想法很多,壹會就冒出壹個,大家也會直接告訴他,這個不做。尤其是產品組的人,跟他直接PK的次數最多。陳華有次在會上說,他說有這樣的產品組幫他擋壹擋,有利於產品發展的,因為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但移動互聯網的產品不易太復雜,越簡單越好。  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壹鳴是陳華在酷訊招的第壹位工程師,後來擔任酷訊技術總監。他說:“陳華比我大五歲,當時更多是技術產品型CEO,在技術和產品上比較強,但在管理上沒有什麽特別的方法,關註技術、產品,對人的關註還是少壹點。”  最近每年,張壹鳴和陳華見幾次面,他意識到陳華的變化:“他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了,以前他會馬上說這個行、那個不行,現在他比以前更沈得住氣了。”  吳世春記得,在酷訊的時候,性格比較急躁,壹次記者采訪他,提的問題激怒了他,他就直接要記者出去,說:“我不喜歡妳。”現在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了,陳華會記得員工的生日,員工遇到困難,也會送上自己的關心,這是他以前沒做到的。  現在陳華更謹慎地控制團隊,原來酷訊壹下子就擴張到200人,人員增長速度太快,失去了控制。現在唱吧發展兩年了,用戶過億,還能將團隊控制在60多人。“妳把事情想清楚,每個人安排到位,就不會覺得人手少。”  他鼓勵面對面溝通,寧可多走兩步路,盡量減少例行會議、減少郵件、減少IM來提升溝通效率。“我覺得要保持高效的溝通,需要扁平化,只有兩層結構,VP、總監下就是普通員工。這是我還在實驗的事,不見得是正確的。最核心的,還是要專註,整個公司專註,管理就很清晰,越分散越不清晰。”  他反思酷訊時期的管理問題,那時候更像吹壹個泡泡,最大的問題還是不專註。“今天唱吧是很純粹的小團隊,管理很簡單,不就壹個產品嗎?大家感覺更舒服壹些,節奏控制得比較好,比較早地去思考收入問題,控制開銷,知道自己什麽時候能賺多少錢,壹步壹步往前走,紮得比較穩。”  他覺得在酷訊的自己,早期太自信,後期對自己太不自信。“我不懂管理就該去學,而不是讓別人來管這家公司。現在就要保持在壹個平衡的度,我要對自己足夠自信,相信我能把事情做好,任何壹個人不見得比我做得更好。同時,我也就在這家公司做得很好,做別的公司未必就會好。既自信,又不要太過自信。”  周桂鑫認同陳華的努力。陳華壹開始和大家壹起寫代碼,做商業推廣的時候,天天打電話做推廣。“我認真幹活,是因為tony他帶好了這個頭,他很努力,咱們也沒有理由不努力。”他覺得“團隊該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什麽勾心鬥角的事,陳華要求高,招來的人靠譜。我覺得這個團隊,做什麽都好,沒有什麽踏不平的。”  2012年是突出重圍,2013年是解決服務器穩定性問題、補全用戶需要的功能,2014年陳華考慮的就是跳出唱吧,看能不能做更多的事。思考如何將唱吧的用戶變現,除了通常的會員付費購買禮物等功能以外,他還推出了“唱吧小飛俠”,考慮做遊戲分發渠道。  在酷訊,他犯下的錯誤是對盈利的需求沒有那麽迫切,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了的時候,酷訊月收入才幾百萬元,根本不夠應對強大的資金壓力。“當時我太年輕,可能換有經驗的CEO就能賺大錢了。”  在和資本方的博弈中,陳華退場。對他來說,第壹次創業是被動的,在微軟幹得很開心,業余時間做個玩具,結果玩具火了,大家都說該創業做公司,這樣才出來。離開酷訊加入阿裏巴巴後,他就在思考壹個問題,酷訊留下了遺憾,如果自己壹直留在大公司的話,可能就徹底地證明自己是壹個失敗者。  唱吧的公司在三元橋,是非常普通的三間辦公室。在我采訪唱吧員工的會議室,墻壁上甚至還看得到前壹家公司搬走撕掉海報、招貼的痕跡,唱吧還沒來得及裝修。唱吧運營總監楊帆開玩笑說,以前有記者來采訪唱吧,以為進了壹家快遞公司。  我到唱吧辦公室的時候,唱吧剛剛換了壹批新椅子,以前他們撿前壹家公司搬走留下的桌椅用。  因為吃過資本的虧,陳華非常註重公司運營成本,他也影響了自己的員工們。唱吧副總裁徐薇會謹慎計算成本,追求性價比更高的渠道,如果成本超過底線,就放棄該渠道。她不斷優勝劣汰,“我們沒有使勁砸錢,沒亂花錢。做微博營銷也要看下載量、看轉化效果的,優質的就投,不優質的第二天就下線。”  徐薇原是酷訊的員工,陳華再次創業之後,找到她。最初做最淘網的時候,正是蘑菇街、美麗說最火爆的時候。在徐薇眼裏,陳華就是典型的技術男,很愛鉆研產品和技術,缺點是固執,他認可的東西他就是對的,想辦法要做的,他不認可的要說服他,必須拿出壹些東西來證明,他還是會聽進去的。當時邀請徐薇加入創業團隊的,不只是陳華。但徐薇還是選擇了他:“他在技術產品上有把控力,移動互聯網還是產品優先,才能抓住用戶。我看好他這壹點。”以前有過合作經歷,在溝通上不需要再磨合,也是徐薇選擇他的重要原因。在她看來,唱吧的發展,沒有再像酷訊那樣快速膨脹,壹直是穩步發展。陳華也特別相信團隊,願意分享成果。  他小心地避免在酷訊犯的錯誤:不要讓VC在董事會占過多的比例,占有控制權;以及,尋找能夠長期支持公司的資本。“給他投了錢的藍馳創投(A輪)、紅杉(B輪)也是比較有耐心的。”吳世春說。他意識到陳華的變化,以前覺得兩三小時拿下融資是值得誇耀的事,現在更註重融資的條款,對方是否適合妳,不僅要拿到錢,而且要拿到適合妳的錢。  陳華覺得現今的任務,產品的改進依舊是最重要的,這個生態環境是產品為王,不是說今天有了這個用戶量就不用擔心了,產品停滯了,用戶可能會流失。其次,要找到更大規模的收入,去支撐未來公司的發展。  如果面對巨頭的競爭,陳華說:“首先妳在賬上必須有錢,賬上沒錢妳生存都有問題,還得跟大公司打仗,那就完了。融資的目標是讓我覺得心安,而不是拿來燒的。資本上保證自己是安全的,心理上不害怕競爭對手,技術上要實實在在比任何壹個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