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沖破各種人情網
面對曾經令人繞不開、沖不出的“人情網”,安溪是如何破解的?
示範帶動,逐步形成***識
重情義、講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講排場、比闊氣等陋習,讓傳統美德變了味。
近年來,安溪縣大力倡導“除陋習、樹新風”,通過樹立良好的黨風政風,帶動廣大群眾移風易俗。
6月14日,安溪縣組織縣、鄉、村幹部開展“移風易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千人承諾簽名活動,促進黨員、公職人員在推動移風易俗行動中立標桿、做表率、當模範。
日前,魁鬥鎮魁鬥村黨員李可的母親去世,李家三兄妹商量,按照母親生前“不要大操大辦”的意願,沒有通知街坊鄰居,沒有燃放禮花鞭炮,壹家人安靜追思母親,並舉行了葬禮,整個喪事只花了1萬多元。鄰居們紛紛說,李母在世時,三兄妹就非常孝順,厚養薄葬值得學習。
“李可當過礦長,親朋好友很多,放在以前肯定會熱鬧操辦,花費起碼要10萬元。”魁鬥村壹村幹部告訴記者,該村把工作做在前面,不僅將政策宣講到位,而且村幹部主動上門幫忙,為李可排憂解難,得到了家屬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我縣重點抓好虎邱、桃舟、長坑等3個示範鄉鎮,湖頭山都村、蓬萊彭格村、虎邱羅巖村、桃舟吾培村、福田豐田村等5個示範村,以及鳳城、城廂、參內3個鄉鎮所轄24個社區和各鄉鎮政府所在地23個村的移風易俗工作,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安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劍賓說。
示範帶動下,如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在茶鄉百姓中形成***識,壹些鄉鎮還自發出臺移風易俗約定:
長坑鄉長坑等4個王氏村落制定出臺《長卿王氏村規民約》,村民做“佛頭”不設宴席、不請客、不燃放煙花;感德鎮華地村把6年輪壹回的“佛頭”改為12年輪壹回,並杜絕請客習俗。
強化機制,早引導、早發現、早糾正
近日,得知長坑鄉扶地村少數村幹部參與佛事宴請,安溪縣移風易俗工作督查組立即進村調查,並對當事者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參與宴請的村幹部,也被告知不能參加今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
扶地村村幹部違反規定參與佛事宴請被查處是安溪縣建立聯動機制,強化督查力度的壹個縮影。今年,安溪成立4支移風易俗工作督查組,建立職能部門整治辦喪擾民聯動工作機制,設立公布舉報電話。
“部門各司其職,嚴防死守,合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陳劍賓介紹,殯儀館、各醫院第壹時間將殯葬信息及時反饋給相關鄉鎮和村居(社區),各村居(社區)及時組織人員做好入戶宣傳勸導;文體新局對民間演藝隊伍進行調查摸底、登記管理,出臺相關規定,禁止奏演低俗文藝曲目、進行哭喪表演;縣行政執法局在第壹時間做好勸導,直至出殯隊伍不沿途拋撒“紙錢”和隨意焚燒遺物等。
同時,安溪縣出臺《2018年安溪縣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方案》,首次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各鄉鎮和單位的績效評估考核,各鄉鎮將移風易俗工作列入鎮、村兩級幹部年度考核內容,對違反有關規定的黨員幹部,取消年度評優評先資格,村委成員違反的壹律不列入換屆候選人。
疏堵結合,縣主要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相關部門牽頭,深入每壹個村莊,請當地村民代表開座談會,引導村民修改村規民約。目前,安溪縣已有60%以上村(社區)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村規民約,並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四會”。
“‘四會’成員大多由村內學歷較高、能力較強、威望較高的村幹部、退休教師、老黨員組成。”安溪縣文明辦主任林愛華介紹,紅白理事會對本村紅白事實施全過程監督,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發現有違反規定操辦婚喪嫁娶事宜的村民,紅白理事會第壹時間介入勸導,做到早引導、早發現、早糾正。”
註重引導,“面子”變“慈善”
“今年‘佛事’改革後,對照往年,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鄉起碼節約了8000萬元以上。”長坑鄉宣傳委員李藝芳說。
“錢節約下來了,我們通過相關宣傳,引導、鼓勵他們捐助公益事業。”李藝芳說,去年以來,長坑鄉群眾捐資近400萬元,成立長坑扶貧開發協會;捐資1400多萬元,成立崇德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西溪、下林、月眉、三村等村還發動群眾捐資40多萬元,建成村級文體廣場,並籌備成立村教育發展促進會。
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感德鎮五甲村村民王水土將計劃用於次子結婚的50萬元,捐贈安溪第十壹中學建圖書館;感德鎮鄉賢蘇水然先生將本用於過生日的2萬元,捐給當地學校添購圖書;蓬萊鎮嶺美村張圳清把兒子準備給他做80大壽的2萬元,捐給村理事會,用於獎教助學、慰問困難群眾……
如今,茶鄉大地,民俗活動中的低俗成分已逐步被剔除,攀比之風被有效剎住,帶動社會風氣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