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請教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歷史沿革

請教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

據明萬歷十九年《武陟誌》:“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

周初,稱懷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壹後,置懷縣。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

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莊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

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

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

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懷慶府。

明,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

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

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

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民國 *** 。

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

1945年2月15日。

建立修獲武抗日民主 *** ,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村,後移至武陟縣北小段村,屬太行七專署,轄武陟縣木欒店以東地區。

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縣抗日民主 *** ,治所在今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

5月,建立溫陟縣抗日民主 *** ,治所在今武陟縣古樊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南地區。

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縣民主 *** ,治所在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南北地區。

1946年10月,武陟縣民主 *** 轉移至博愛韓高城壹帶。

1947年4月,武陟縣民主 *** 返駐小董村,修獲武縣並入武陟縣。

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

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行署。

1986年1月,武陟縣屬焦作市管轄。

(“武陟縣 *** 網站”) 2000年,武陟縣轄7個鎮、8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謝旗營鎮、大封鎮、嘉應觀鄉、喬廟鄉、圪垱店鄉、三陽鄉、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陽城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42544人,其中:木城鎮 25030人、詹店鎮 40307人、西陶鎮 45921人、謝旗營鎮 62726人、大封鎮 70023人、寧郭鎮 28609人、龍源鎮 61096人、嘉應觀鄉 52665人、喬廟鄉 43705人、圪垱店鄉 40473人、三陽鄉 38898人、小董鄉 41005人、大虹橋鄉 28050人、北郭鄉 36435人、陽城鄉 27601人。

2005年,武陟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陽城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虹橋鄉管轄,大虹橋鄉人民 *** 駐地不變,11月29日正式掛牌。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陟縣轄7個鎮、7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大封鎮、謝旗營鎮;嘉應觀鄉、大虹橋鄉、圪垱店鄉、喬廟鄉、三陽鄉、北郭鄉、小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