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汽車產業變革,人才引進如何重新出發?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更是“十四五”的啟動序曲。“十四五”時期,汽車行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應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增長的不確定性,我國該如何直面產業變革,車企國際化發展的應對之道又是什麽?
汽車“交織”期需重視人才
在日前召開的2020第七屆全球華人汽車精英聯合年會暨“中國擁抱世界”汽車產業創新論壇上,汽車人才研究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指出,當前汽車產業正處於“三種交織”的局勢。第壹,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調整期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期相交織,中美貿易戰實際上使中國的汽車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霸權打擊;第二,全球汽車產業的變革重構期與中國制造強國攻關期相交織;第三,中國汽車市場的轉軌期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期相交織。在這種特殊時期,汽車產業也迎來新的變革。
面對現狀,付於武指出,要重新思考、重新出發,全力應對“三種交織”的局勢。在付於武看來,汽車的新時代比任何壹個時期都需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呵護人才。重視人才就是重視創新的火種,有火種才能用熊熊燃燒的火炬引導企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也認為,直面產業變革,需聚焦汽車人才,使中國與全球***榮。
“十九大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模式處於關鍵轉型期,在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人才發揮著關鍵作用。人才是創新第壹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人才的作用在科技發展、產業發展當中發揮關鍵性的核心作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李誌剛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全球汽車精英組織主席、春暉資本董事長汪大總也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化都離不開人才,他呼籲海外華人和汽車海歸繼續心系祖國,實現個人願景的同時為中國的汽車產業貢獻力量。
人才引進應以市場和企業為主導
從人才流動的角度看,全球化智庫(CCG)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人才保有量和流動量最大的國家,雖然受到疫情沖擊,但是留學勢頭仍會繼續,各類國際人才都將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才保有量超過2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出國留學人數高達700萬,在海外華人華僑數量高達6000萬。
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
可見,人才國際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朱明榮對此倡議全球華人專家通過整合海外華人專家資源、積極搭建和國內交流的通道、擴大國內外產業界朋友圈等方式肩負起建設汽車強國的責任和使命。
在李誌剛看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顯得十分緊迫。首先,全面開放的中國更需要人才的大開放。其次,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是創新與人才。另外,要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國際人才競爭。
李誌剛指出,在新壹輪的人才引進中,要轉變方式,需由過去以政府為主導,轉向以市場和企業為主導。“總書記有壹個重要的人才思想,即中國對國外人才主要以引字為主,為我所用即可。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企業在整個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企業也應該成為引才的主體。”
構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迫在眉睫
在未來的競爭中,如何讓汽車人才更好地釋放能量,發揮作用?
在李誌剛看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吸引和用好人才提供制度保證,我國需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壹是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還不太適合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以社會發展和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
二是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的作用。人才評價在人才的選拔、使用、激勵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過去評價人才主要看論文,如今很多單位已不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衡量指標。所以,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三是疏通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我國在體制上還存在著人才流動的障礙,事業單位、企業、機關相互之間有“玻璃門”過不去。另外,要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
四是要強化人才股權期權激勵。“股權激勵是對人才最大的激勵,要想方設法讓人才名利雙收。現在我們還面臨很多法律方面的約束,體制上也有制約,當然還有大鍋飯平均主義的思想。”李誌剛強調。
五是要構建高效的引才用才機制。要更多采用柔性引才、全球配置的方式引才聚才。
總之,全球人才競爭的關鍵是人才制度的競爭。立足未來,李誌剛認為,應努力通過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依靠市場力量形成匯聚國際人才的制度優勢、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等舉措,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讓全球人才擁抱中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