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的意思是什麽
zhù
(1) ㄓㄨˋ
(2) 筷子.
(3) 壹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
(4) 古同“著”,明顯.
(5) 鄭碼:MBM,U:7BB8,GBK:F3E7
(6) 筆畫數:14,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12132511
詳細註解
--------------------------------------------------------------------------------
箸
筯
zhù
〔名〕
(1) (形聲.從竹,者聲.本義:筷子.又作“筯”) 同本義 [chopsticks]
羹之有菜者用梜.——《禮記·曲禮》.註:“今人或謂箸為梜.”
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難》
輟箸嘆曰.——清·周容《芋老人傳》
(2) 又
亦輟箸曰.
(3) 又
獨壹箸間.
(4) 又如:長箸(較長的筷子);箸長碗短(比喻餐具淩亂不齊);箸筩(盛筷子的竹筒);箸子(筷子)
詞性變化
--------------------------------------------------------------------------------
箸
zhù
〔動〕
(1) 通“著”.顯明;顯示 [manifest]
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霸者之善箸焉.——《荀子·強國》
致忠信,箸仁義.——《荀子·王霸》
(2) 撰寫,寫作.後作“著” [write]
箸《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後漢書》
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史記》
(3) 又如:箸錄(記載;記錄);箸論(著作,論述);箸撰(撰述;寫成的作品).
箸還有壹意
箸是古代中國象棋中的壹枚棋子
箸(筷子)
古人稱筷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讀拾得錄(壹三壹)》),漢代張良借箸為籌(《夜讀拾得錄(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壹下箸為錢二十八千”(《夜讀拾得錄(五十壹)》),兩千年間壹直沿用.據說,到明代才逐漸稱呼筷子.如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吳中民間俗諱,因箸,同住音,行舟諱言“住”,所以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後,壹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快,李豫離在《推篷寤語》中說:“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為壹種文化現象,舊著已經談論很多.而從考古資料提供的兩點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為對古人用筷的進壹步了解.
壹是筷子最初的器形,為兩頭粗細壹樣.先秦時期的箸,上下壹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如雲南大波那木槨墓出土的銅筷,整體圓柱形.湖北雲夢大汶頭壹號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墓,都屬於西漢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兩端粗細壹樣.到了漢代後期,才出現首粗足細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徑壹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超過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細.這是因為古人的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異名),其無菜者不用梜.”夾羹內之菜,沒有過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因而徑細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講究清潔.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裝盒,箸皆盛放於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紀湖北江陵和雲夢的漢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齊地裝在竹筒內.這個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冊內,記此名稱.飯後洗滌幹凈的箸,不能亂扔亂放,要放進箸筒,不受臟汙.既簡便,又衛生.要談筷文化,這也是個小小的亮點.
①銅箸(戰國) ②竹箸(漢)
③銀箸(唐) ④竹箸(元)
⑤竹箸(明) ⑥筲筷筒(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