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南通市實驗小學的校史沿革

南通市實驗小學的校史沿革

清朝末年廢除科舉,改舊書院為新學堂,有些科舉應試的落榜青年成為學生。主要傳授古詩文,教授算術、生物,後又添設講經科,還開設日文(不久改為英文)、體育課程,聘用日籍教師。該校創辦初期,顯示了辦學嚴謹,治校有序,學校在校長領導下,組建總務部和教導部,兩部下又各設若幹股,還設有各種委員會;制有訓導和教務方面的各項管理規程。學生組織系統,稱“自治組織”,分全體大會、低級、宿舍生三部分。

辛亥革命以後,新思想、新文化進壹步滲透該校,學校增多與社會聯系,促進了壹些民主改革,進壹步得到發展。

1912年,廢除講經科,改授農業,始發學生操行考查簿;1913年,定“勤敬”為校訓。每周校長訓話內容,幾乎都不離開“勤敬”二字。從1918年起,歷年在全縣舉行的高小聯合運動會上,均獲第壹名;每年舉行學生成績展覽會、懇親會、家屬談話會、遊藝會、各科競賽會、校友會……經常派出教師代表赴蘇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參觀學習。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壹條”後,校內掀起了愛國反帝熱潮,舉行國恥演講會、國恥紀念運動會、國恥測驗,繕寫國恥紀念總匯懸掛走廊……至抗戰前夕,該校發展到13級(班),學生720人。

抗戰期間,結合大倡講普通話,愛國反帝教育繼續深入,並沖擊壹些陳舊觀念。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九·壹八”侵華戰爭,壹些教師用紅布帶在黑板上釘成“熱愛祖國”四個大字,講述日寇侵占沈陽經過,帶領學生朗讀法國作家都德寫的《最後壹課》,很多學生泣不成聲。1932年,大倡講普通話,從認識使用國語拼音符號開始。校裏老教師多,對講普通話有反感,譏為“山東騾子學馬叫”。這是因為該校早就形成壹套陳式,就是每天第壹節課前,各班壹律齊讀古文20分鐘,並有壹種本校傳統的讀書腔調。新生事物,不可抗拒,該校說話教學,成績顯著,連年舉行的全縣完小演講比賽,均名列前茅。說話課老師編寫的《國語註音符號基礎知識》,由無錫教育局出版,後被廣泛采用;每學期舉行話劇表演,作為說話教學的輔助活動,師生先後排演了《車夫之家》、《父歸》、《囚徒之歌》、《學徒》、《小偷》、《戰友》、《小小畫家》……宣傳抗日救國。至1934年,抗日救國教育深入展開,語文課編發油印的補充教材,以抗日救國內容為主,並匯編壹本《抗日文藝教材》。

淪陷期間,日偽政權施行奴化教育,其罪惡目的,始終未逞。

抗戰勝利以後,校舍已是年久失修,又因駐紮“國軍”,更是破壞不堪。1947年,三、四百位校友來校參加校慶活動時,會同校內壹些有識之士,組織校舍修理委員會,擬就修復計劃,他們積極籌劃,自身資助,多方募捐,才逐漸修復。這時,國民黨反動勢力伸進校內,迫使進行“勘亂單元教學”,並頒發“勘亂單元教學成績展覽計劃”。據中***南通黨史記載:“城北支部設城北小學壹間舊房裏”,地下黨員通過黨外積極分子,聯系部分教師,采取拖延、敷衍等方式抵制,後來全縣舉行展覽會時,他們臨時假造成績應付。在反內戰反饑餓的鬥爭中,學校成了社會進步青年的活動場所,1946年春震撼全國的南通“三·壹八”慘案,其愛國運動的遊行隊伍,就是從北濠小學出發的。

1949年,南通解放,老校獲得新生。

解放初,計有15班,學生775人,教職員30名。

50年代初,該校經歷新舊教育的根本變革,從新民主主義教育向社會主義教育過渡,從壹般小學創建為實驗小學。

在接管並初步實踐的基礎上,辦學思路確定為:貫穿改革精神,加強行政領導,以教工學習為前提,教導為主體,班級為基礎,教學為中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導合壹的原則,教改、實驗起步,逐步達到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學校辦好的目的。

當時,組織教工學習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政策,明確認識新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把握教育工作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對照學校實際情況,教育改革從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入手,從民主管理、民主教學試行突破。

學校管理體系起先以校長、教導主任、社教主任、總務主任、生活指導等人組成部聯會,後改為校委會,並建立了每月的會議制度,學校工作和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分工合作,從而推進工作。還建立了學委會、學代會、家長代表會,這在組織上保證了發揚民主,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學校在全盤采用新課程、新教材的同時,充分發揚民主,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依靠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改進教學,幫助學生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質量。註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改革中,註重過程的調查研究,備好教材和學生實際兩種課,教學中,緊扣教材,有的放矢,並註重教學效果的檢查與深化。

1960年,中***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規定,在全國部分地區和學校試行,南通專區文教局確定該校為小學五年壹貫制的實驗學校,據此,辦學思路是:認真試行新學制,推動教育改革;大力貫徹教育方針,切實加強“雙基”教學,堅持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在組織學習的基礎上,根據關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精神,制訂了小學五年壹貫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研究了教學方法,確定了實驗步驟,決定從當年招收的三班壹年級新生開始試行。派出代表,前往遼寧黑山小學參觀學習。挑選與培訓實驗班教師。在教改實踐中,語文識字教學,分散識字教學和集中識字教學同步實驗,執教教師以擔任學制改革試驗為榮,他們每天都詳細備課,反復推敲,不斷修改教案,認真教學與檢查效果,並經常進行公開教學,加強研究,不斷改進。先後順利地完成了兩輪六班的實驗任務,這兩屆畢業生升學統考的成績,都高於當時的小學六年制畢業生。

以後,又承擔了試行全國的江蘇省《小學教育工作條例》的任務。這階段的教改實驗,以培養學生“讀、寫、說、算”能力為主,同時,加強課外活動的研究,首先,把課外活動視為“課”,每課都有內容有教師,組織安排教師,人人進“課堂”;同時,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組建了紅領巾宣傳隊、鼓樂隊、合唱團、航模組、風箏組、幻燈組、小樂隊、科技組,以及田徑隊、足球隊、羽毛球隊……

六十年代,校園環境得到徹底改造,拆除了全部舊校舍,新建兩幢兩層的教學大樓,老食堂改建成小禮堂兼食堂,並綠化校園。這時小學部發展到19班,學生906人,幼兒園3班,學生92人,教師38人。

1960年7月1日,中***南通市實驗小學支部成立,黨員5人,成為南通市小學的第壹個獨立支部。學校領導體制為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文革”期間,該校壹度停課,教師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絕大部分教師仍然堅守崗位,采取多種形式教育培養下壹代。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首先,撥亂反正,正常秩序。學校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總結辦學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把學校工作的首重點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全面安排工作的軌道上來,以省教育廳批準為省屬重點小學,作為巨大動力,在實踐中轉化為堅持教改、實驗,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接著,奮力改革,開拓前進。在學校管理體制改革中,學校由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過渡為校長全面負責制。並通過實現目標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途徑開展學校領導體制改革。

1985年上半年,建立民進實小支部,成員3人。

在教改實驗中,借鑒上海育才中學經驗,先定培養自學能力為實驗課題,註重面向全體,提優補差,減輕過重負擔。後擴實驗課題,由培養自學能力,擴展為培養“三自”能力,即在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培養自己學習能力;在增強體質、講究衛生方面,培養自覺鍛煉能力。課題的落實,主要采取點面結合方式,全校定兩個試點班,五(4)班為綜合題實驗班,從1983年秋開始,壹(2)班為“註音識字、提前讀寫”和現代數學實驗班,從1985年秋開始。此外,定聽讀欣賞課等專題實驗。其他任課教師,根據“三自”精神,自擇實驗課題,落實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實驗課,安排相互聽課,期末組織交流。

1983年秋,恢復“勤敬”校訓,賦以新的內涵,即勤學習,勤鍛煉,勤勞動;敬祖國,敬學校,敬他人。

這階段的辦學條件又壹次得到改善,拆除小禮堂兼食堂,新建了壹座現代化的三層綜合大樓“勤敬樓”。辦學規模發展到小學部24班,幼兒園5班。

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校園,滋育校園,“勤敬”園地更加生機勃勃。進入九十年代,辦學思路確定為:更新觀念,加大教改力度,實驗向科研過渡,教育從加強“雙基”向實施素質教育過渡,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四有”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該校以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針,落實《江蘇省各類小學辦學基本要求》為依據,教改、實驗為主線,努力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學校教育素質化,師資他倆優良化,切實辦成高質量有特色的小學教育壹流實驗基地。

該校註重領導班子自身建設,調整與充實教改、實驗組織領導,建立與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各種組織,充分發揮黨、工會、團、隊的作用。主動爭取領導,積極爭取社會、兄弟學校支持,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辦好與發展校辦工業。

近年來,學校教育努力向素質教育轉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更新觀念,堅持德育首位,切實加強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堅持每天的升國旗儀式,和每周的國旗下講話,強化班主任、中隊輔導員工作,加強班隊小幹部隊伍建設,有計劃地開展節日、時令活動,充實班組和中小隊活動,家長學校正規化,強化校外輔導員隊伍,組建關心下壹代工作組……

學科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從具體性的教學目的、合理化的教學設計、高效化的課堂結構、整體化的作業安排等方面實踐,基本上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40分鐘的效率。

在成功地進行了單項和綜合課題實驗的基礎上,1991年開始步入整體綜合改革實驗。校長直接領導,特級教師陳錫珍具體負責,在制訂與實施“確立主體地位、培養自主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方案的四年實踐中,從改革課程結構、改進課堂教學、改善教育環境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有效地加強了素質教育。增設的社會交往課,制訂了小學社會交往課教學大綱,編寫了壹、二年級試用課本,開展了課型的研究。經檢測這屆小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明顯增強,並獲得些交往知識和技能,表明了交往能力高於同齡段的兒童。

主體性教育的實驗課題,被定為市級教科實驗課題,小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培養的研究課題,被定為省級教科實驗課題,其階段性的教科經驗,通過公開教學、講座、報告、教育報刊等途徑,傳播到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