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我有壹點強迫癥最近又有些新癥狀,請大家幫幫我.

我有壹點強迫癥最近又有些新癥狀,請大家幫幫我.

]《走出強迫的泥潭——森田療法指導集錦》

此順其自然非彼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癥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所在,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則是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對"順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夠深的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毫無效果,甚至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揪其原因,其實是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任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壹直強迫下去。

要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麽是"自然",既妳要知道什麽是"自然規律"。比如白天與黑夜的輪回、天氣有晴也有雨,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它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我們人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人整天都抱怨為什麽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麽就違背的"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找苦吃。

而我們人本身也是存在壹定的自然規律的,比如情緒,它就是我們不能人為控制的,它本身有壹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妳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反之則不然。舉例來說,比如妳馬上要參加壹個重要的考試,這時妳感到焦慮、緊張,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妳不去管妳的情緒,它很快就會消失或者轉化為妳努力復習的動力,而倘若妳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緊張或焦慮,那麽妳就違背的情緒的"自然規律",焦慮、緊張就會越來越嚴重。又比如說壹個社交恐怖癥的患者,性格內向,他和陌生人說話時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他覺得不應該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現得不緊張,其結果是他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到現在看到熟人也開始緊張了。他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癥狀,其原因是他違背他自己的"自然規律"。他的性格是內向的,而內向的人的特點就是靦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談話,肯定會出現緊張、不自在的心理反應的。而他自己卻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規律",和"自然規律"對抗,結果必然會如此。

人本身還有壹個自然的現象是古怪的、可怕的、骯臟的念頭上必然會出現的,在這裏我們暫且把他稱做雜念,而雜念也和情緒壹樣,它也有自己的的壹套從發生到消失的過程。倘若妳接受它存在,並知道它是毫無意義的"雜念",不理會它,那麽它將不會影響妳,很快就消失了。反之,妳去註意它,妳去和它辯論等,那麽妳就會被它束縛。例如壹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頭腦裏突然出現了壹個雜念——我要把老師殺了。這個念頭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責和想為什麽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從而對這壹念頭形成了強迫。這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念頭,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這為老師平時對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學生的潛意識對壓力的壹種發泄。在這裏,讓學生本身明白其潛意識過程是不太現實的,但倘若這個學生事前就明白雜念是必然會出現的道理,那麽他有可能就不會那麽在意這個雜念了,從而避免強迫觀念的形成。

上面講的是"順其自然"中"自然"這兩個字的含義。那麽怎麽樣才是正確的"順其自然"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認識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規律"的情緒或雜念。舉壹個形象的比喻,比如我們把平靜的湖水比做是我們的思想,而把向湖水裏投石所引起的漣漪比喻成影響我們情緒或雜念。那麽妳說我們要怎麽樣才能制止漣漪不斷的產生呢?是繼續向湖水投石頭還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漣漪呢?答案當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順其自然"。

當然為了能讓"順其自然"對妳的問題產生效果,就得結合"為所當為"。也就是說,妳在"順其自然"的同時,妳得把自己的註意力放在客觀的現實中,該工作就去做工作,該學習就去學習,該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當然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困惑妳的觀念、雜念仍舊讓妳感到痛苦,但只要妳相信它們是遲早會自然地消失的,並努力地去做好現實生活中妳該去做的事情。那麽,那些雜念、情緒就會在妳認真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強迫癥難治的兩點原因

強迫癥是壹種比較難治的心理疾病,它帶給人的痛苦是非親身經歷者難以體會的。在現實中,很多強迫癥患者都在選用森田療法來治療自己的強迫癥,但治療的效果有時卻是差強人意的,當然這並不是森田療法不好,而是由於沒有正確地理解森田的精神所導致的。以前我曾寫過壹篇《此順其自然非彼順其自然》來說明“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是什麽。這裏我將再分析壹下除了沒有正確理解森田精神之外的強迫癥難治的另外兩點原因。

1、 人都有強迫傾向

強迫癥患者心中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頭腦裏再也不要出現壹絲的強迫觀念

了。這個想法雖然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是危險的,因為沒有壹絲的強迫觀念是完美主義的想法,它會為妳以後從強迫癥的旋渦裏走出來埋下壹個隱患。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壹個人都是會遇到壹些挫折、不順和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而這時,我們每壹個人都會為此煩惱,會不斷地在頭腦裏反復地想該怎麽樣處理這些事情,特別是當我們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有可能這種反復地想會持續得更久,其實從另壹個角度來說這種反復地想就是壹種強迫,所以其實我們每壹個人都是有強迫傾向的,只是那些健康的人它們在事情解決之後,強迫也就跟著結束了。

所以強迫癥患者應該放棄不要壹絲的強迫觀念出現的完美主義願望,因為妳抱著它不放,生活中這些必然的強迫就會與妳的強迫癥結合起來加重妳的癥狀,這也是為什麽強迫癥難以跟除的原因,因為強迫是根本就無法徹底根除的。

其實強迫癥給我們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強迫的觀念或行為,而是伴隨著這些觀念和行為出現的焦慮、緊張和不安的情緒。妳不訪想壹想,如果妳的情緒是平靜的,甚至是愉快的,那麽即便是反復地想問題的癥狀依然存在,妳還會有以前那麽痛苦嗎?所以要想治療強迫就不要將癥狀視為大敵,而要接受癥狀,只有這樣,妳才不會把癥狀看得那麽重要,癥狀不重要了情緒才會平靜,而只有情緒平靜了才會反過來使癥狀得到緩解和消失。

2、強迫的泛化

強迫癥有個特點就是容易泛化,也就是說最開始我們強迫的只有壹個觀念,但到後來,強迫的觀念越來越多,壹個接著壹個地強迫,它們可能是同時強迫,也可能是壹個替代壹個地強迫。強迫泛化的原因首先得有人格說起,壹般來說患有強迫癥的人都是比較內向的,同時又完美主義、敏感和固執的。而在患上強迫癥後,由於癥狀的原因使得原先人格成分中的敏感跟加敏感,所以產生泛化。當然如果從行為的角度來說是因為形成了壹種強迫的習慣。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泛化其實就是心理沖突持續得不到解決的壹種表現。

那麽我們要怎麽樣來防止強迫的泛化呢?答案很簡單,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泛化的存在,當出現泛化的時候,不用去理睬這些讓妳反復想的觀念,而應該該做什麽就去做什麽,那麽泛化就不會影響妳。當然有的時候這些泛化的強迫觀念表面上看是很正確的,給人的感覺是不去想是不行的,但妳要記住,這是個陷阱,只要妳壹去想它,那麽妳就又陷入了強迫的怪圈。

為了讓大家對泛化理解清楚,下面我將舉例說明: 比如某人他最開始只是反復地強迫別人是不是覺得他很怪,由於這個強迫的沖突持續得不到解決,於是他又對其他事物產生了強迫,如他在看關於人體科教片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了壹個念頭,就是我們人要分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於是他又反復地思考這個問題,而後,他在出門後又突然想到門是不是沒有鎖好,於是又強迫地思考這個問題,以此類推,強迫的東西就越來越多,而這些其實全是強迫的泛化造成的。倘若事先他就知道強迫會泛化,那麽當他出現泛化的時候就會警覺和認識到原來不是這些問題(人為什麽分男女兩種性別等)有什麽意義,而是癥狀在泛化,這樣他的心裏就有底了,內心的焦慮情緒會減少很多,同時也為能順其自然,不去在意這些癥狀找到了壹個理由。

森田療法治療失眠

失眠,是困擾現代人的壹個普遍問題。而導致失眠的原因有兩種: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由於軀體不適、疾病或創傷的疼痛而導致的失眠;而心理因素則是指那些由心理困惑導致的失眠。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心理因素而導致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已成為失眠患者的主力軍。

由心理因素導致失眠的人,最初階段主要是為壹些困惑自己的事情煩惱、擔心、焦慮而產生的失眠。就這壹階段而言,還沒有多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壹些困惑我們的事情,為之失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這種情況的失眠壹般會在壹周之內就會好轉。但如果這時由於人們對睡眠知識的不了解或采取了壹些錯誤的心理應對方法,那麽失眠將進壹步嚴重,這時造成人失眠的主要原因將不再是先前那些煩惱他的事情,而變成了另壹問題:要是自己再睡不著怎麽辦?也就是說失眠原因變成了因為擔心失眠本身而造成了失眠。處於這壹階段的人,往往會對夜晚會產生壹種恐懼感,有時甚至看到床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在這裏我們將向大家介紹如何運用日本的森田療法對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失眠進行治療的方法。

1、首先要對失眠本身有正確的認識:就象前面說過的,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遇到壹些困惑的事情,為之失眠是正常的現象。所以當失眠出現時,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盡快克服失眠,因為妳越是努力克服,妳的精神就越集中,妳就越興奮,而壹興奮妳又怎麽會睡得著呢?所以我們正確的態度就是要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失眠,接受失眠,甚至是享受失眠,不去想它、不去管它,不把失眠當回事,那麽失眠將不會成為困繞妳的問題。

2、就是要知道睡眠的規律:睡眠是壹個自然的生理現象,它有自己的壹套規律來讓我們每個人進入夢鄉,所以當妳煩惱而睡不著的時候,妳根本就不用去擔心睡不著的問題,只要妳靜靜地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就行了,睡眠會自然而然地引領妳睡著的。這就是為什麽我會在前壹條的最後說不去想它、不去管它的意思。當然進入夢鄉的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但不管長或短,妳只要記住不去管它,不去想它就對了。

3、就是要知道睡眠時間的長短到底會對人有什麽樣的影響,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擔心自己睡不著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沒睡好會對明天的工作、學習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其實就睡眠時間而言,長短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需要晚上睡上10小時,白天才有精神,但有些人只需要4個小時就夠了,甚至更有甚者2小時就夠了。不過經過科學的研究,壹個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5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所以即便是妳晚上沒有睡足5個小時,也沒關系,因為第二天中午妳還可以午休。至於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用壹句話來概括:這個世界上還從沒有哪人是因為失眠而死掉的。

4、就是睡眠最好要有壹定的時間規律,不要今天晚上12點睡,明天晚上2點睡,而後天晚上又在9點就睡了。還有就是早上也要定時起床。平時沒事的時候,特別是失眠期間,不要白天有事沒事就躺在床上。而應該該工作就工作,該學習就學習,到晚上該睡覺的時候在上床睡覺。

以上四點,如果妳能深刻的理解和堅持運用,那麽對妳的失眠壹定會有所幫助的。

強迫癥該用心理治療還是藥物治療

強迫癥是神經癥的壹種,它的主要癥狀是以反復出現某些觀念和某種行為為特征。它的發病原因至今還是個迷,不過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是它的發生總與人的性格特征、曾經的心理創傷(特別是性方面的問題)以及應激事件是緊密相關的。

目前在治療強迫癥的臨床中,主要有兩種治療傾向,壹是主張用藥物治療,第二是用心理治療,但是到底那種治療傾向才是比較有效的呢?

筆者在以往的治療中曾接待過壹些強迫癥患者,他們其實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到處尋醫治療自己的問題了,但是至今都未治愈,最長者有10年的治療史,揪起原因主要是他們以前都是單純地用藥物治療。

我們知道強迫癥的起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個體的完美主義傾向,敏感內向以及錯誤的思維模式或思維習慣導致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調節大腦的生理機制來達到治療的效果,所以藥物它並不是針對強迫癥的病源來進行治療的,因而它是治標的,其作用只能是暫時的控制癥狀,而無法達到治愈癥狀。中國有句古話叫“心病還需心藥醫”,所以對強迫癥的治療應該要以心理治療為主,糾正其個性缺點和錯誤的思維模式或習慣才是治本。

不過在這裏我要提的壹點是,倘若針對比較嚴重的強迫癥,在治療初期單獨地使用心理治療也是有弊端的,因為心理治療壹般都需要患者花壹定的時間去理解和實踐治療的理論和觀點才會有效果。而強迫癥的癥狀壹旦爆發,如果患者對心理治療的理論或觀點還沒有真正的理解,那麽就會造成心理治療的失敗,從而使患者對心理治療喪失信心,導致他今後不再治療或去尋求單純的藥物治療,其結果必然是久治不愈。

所以治療強迫癥,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按其癥狀的嚴重程度來分類治療:對癥狀比較輕的患者可以直接用心理治療就可以治愈,而不必使用藥物;而對於癥狀比較嚴重的患者,比較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在心理治療為主的情況下,輔助地使用藥物。大概的治療程序如下:在治療初期,可以適當地服用壹些藥物來控制和穩定癥狀的發展,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而當患者在實踐中逐漸獲得心理治療的效果後,壹方面繼續心理治療,另壹方面則應該逐漸地減少藥物,並最終停止藥物。

接納癥狀

其實不論是強迫癥患者還是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納癥狀。當然我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那些癥狀給患者朋友們帶來的痛苦,也深深地知道患者朋友們心中那種迫切希望自己能夠盡快好起來的心情,所以他們對癥狀的不接納、自責,甚至是憎恨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說的是,雖然這些可以理解,但如果妳真的這麽做了,卻是和妳盡快想好起來的初衷願望是背道而馳的。

這裏我將打壹比喻來說明為什麽接納癥狀才會真正地讓自己盡快地好起來。比如說,我們的手部或腳部有個地方被擦傷了,留下了壹塊血液凝結的傷疤,妳說我們應該怎麽做才會讓這塊傷疤在我們的身體上消失呢,正確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接受它,根本不用去管它,因為等到這塊疤痕下的皮膚完全愈合後,它自然就會脫落而消失。

而倘若我們把這塊疤痕比做強迫癥,那麽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強迫癥患者們又是如何對待這塊傷疤的呢?他們是不斷去摳這塊傷疤,恨不得瞬間就把這塊傷疤永遠地去掉,但這樣做的結果又如何呢?其結果無非就是越摳越流血,越摳傷疤越大。而最終強迫癥也就這樣被患者緊緊地摳住了。

所以,面對已經出現的癥狀,我們唯壹能做的,也是唯壹能使我們好起來的做法就是接納它,不把它當會事情,那麽癥狀就會在我們這種容納的心態中減輕很多,並且就會順其自然地逐漸消失。

為所當為

如果要選出森田療法中最有效的治療理論或觀點,我想非“為所當為”莫屬。那麽什麽叫“為所當為”呢?簡單講就是認真地做妳該做的事情,比如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都是妳該去做的事情。

仔細想想強迫癥患者與正常健康人的區別是什麽?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強迫癥患者忘記了“為所當為”,忘記自己該去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等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註意力都全都放在了內心中的壹個念頭、壹個情緒中,所以所以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就形成了壹直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中,因此強迫癥就這樣產生了。

而我們正常的健康人呢?他們之所以沒有得強迫癥,則是因為他們則是壹直在“為所當為”,他們的註意力不是關註在某壹個念頭以及某壹個情緒上,而是關註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應該去做的壹些事情上,所以強迫癥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那麽反過來,我們要怎樣才能消除強迫的癥狀呢?不言而喻,從現在開始,妳就得“為所當為”,既立即得把自己的註意力放在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妳應該去做的事情,並努力把它們做好,同時根本就不用去再去理會自己的些癥狀,那麽久而久之,就會改變那種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所有的強迫癥狀也就會在妳“為所當為”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完美是把雙刃劍

強迫癥等神經癥患者的人格特征中有壹條就是完美主義。他們除了對外在的事物要求盡善盡美外,在內心的深處也總是認為自己的完美的,是優秀的人。當然認為自己優秀並沒有錯,這是壹種很好的自我評價,會增加壹個人的自信;而追求外在事物的完美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如果人們沒有追求完美的願望,社會也就不會進步了。

可是既然追求完美是有好處的,那為什麽壹些追求完美的人們最終卻得了強迫癥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完美把雙刃劍,適當的完美是可以促進壹個人發展,而過度的完美,既過度到偏執和狂妄的完美只能阻止壹個人的發展,很不幸的是,強迫癥等神經癥的患者身上往往都有過度完美的傾向。他們對自己評價往往是與現實的能力嚴重脫節的,當然這裏指的脫節並不是說他們是完全沒有能力,而是說他們把潛力和能力搞混了(潛力是指未來發展可能達到的能力,而能力是指此刻妳就已經擁有的實力)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現在已經是潛力完全發揮出來的壹個完人了。所以,他們在腦海裏常常會有這樣壹種想法:我是壹個淩駕於眾多平凡人之上的人、我是天才等等。

正由於這樣,因而他們會苛刻地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身上有壹點的瑕疵,所以非常地重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對自己表現出的不足和缺點自責。倘若他們長時間都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其實可以說是他們不論怎麽努力都是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他們的要求是要自己做壹個完美無缺的人,而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無缺的人嗎?沒有,所以他們必定會陷入自責、抱怨、自憐的惡性循環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社交困難和障礙,因為他們無法面對自己在他們人面前是壹個有缺點的人和不如他人的人。

而這時如果再加上壹些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如心理創傷、性心理問題等或認知偏差,還有就是敏感,內向等性格特征,就極有可能出現強迫癥、焦慮癥、抑郁癥、恐怖癥等神經癥。

所以要想走出強迫癥等神經癥的痛苦,就必然要改掉完美主義的人格特征,其方法就是客觀的看待問題,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我們只能接近完美,而不能做到完美。同時不要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允許自己有缺點,因為任何人都有缺點,總之壹句話就是要學會善待自己、寬容自己和接納自己。也只有善待、寬容和接納自己後,內心才會從沖突中平靜下來,這樣才可能走出強迫癥。

記得森田正馬先生曾說過,患有神經癥的人都是優秀的人,也只有優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經癥,他們與其他那些優秀而健康的人的區別就在於神經癥患者是發揮出了起優秀的短處,而優秀而健康的人卻是發揮出了優秀的長處。這真是金玉良言啊,值得我們好好地反思!

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

對強迫癥的解釋,其實可以用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這兩個簡單的名詞來解釋。

壹個人為什麽得強迫癥呢?因為他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想這壹點沒有人會反對吧,強迫癥患者可以好好地想壹想,妳自己是不是壹天到晚把90%甚至更多的時間都花在想那些無聊而沒有答案的問題上,而對吃飯、學習、工作、玩耍等等這些事情是壹點都心不在焉呢?

而壹個人為什麽沒有得強迫癥呢?因為他最多花50%的時間在想,還有50%的時間在做事情,當然甚至是60%、70%、80%、90%都是在做事情的,並且對所做的事情都充分投入進去。

所以,可以說強迫癥患者和健康人之間剛好是兩個反方向,壹個是多想少做,壹個少想多做。因此其實要想治療好強迫也並不難,只要妳像健康人壹樣少想多做就行了。

放棄治療

都說森田療法是放棄療法,意思就是說只要妳徹底地放棄治療,那麽妳的神經癥也就好了.的確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說是精髓之言。於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著這句話去放棄治療了,強迫就讓它強迫,就讓自己沈溺在強迫的癥狀中,結果到頭來放棄治療不但沒有治療好自己的問題,反倒是越放棄越強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於患者的以偏概全,抱起半邊就走思想導致的。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放棄,而沒有深刻地考慮過怎樣的放棄才是真正的放棄。

其實要想真正的放棄,有個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妳的癥狀,承認癥狀是妳身體的壹部份,並接受妳現在狀態就是正常的狀態。為什麽呢?因為妳只有完全地接受妳的癥狀了,把它當做妳身體的壹部分,那麽妳才能對癥狀不敏感,才會使妳的註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觀現實中妳該做的事情上,舉個例子例子來說,妳說誰會對自己身上長了兩只手而困惑呢?因為每個人都有兩只手,這是正常的,所以妳才會不去在意它。.因此,妳只有接受癥狀的正常,那麽妳才會真正放棄對癥狀的治療而達到真正治療的作用,無為而治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從另壹個角度來說,放棄治療其實就是忘記強迫癥,是對癥狀的脫敏,癥狀被忘記了,那麽妳的註意力才會放在妳該做的事情上。而這樣妳也就達到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而倘若妳沒有首先接受妳的癥狀,那麽癥狀對妳來說,就是身體的壹個異物,而我們人對身體異物本能反應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妳說妳的放棄是真正的放棄嗎?在這種前提下的放棄其實是壹種壓抑,是對癥狀另壹個角度的關註。

所以大家要想放棄治療,首先就要接納癥狀啊。

癥狀外的陷阱

有許多強迫癥患者朋友都曾問我這麽壹個問題,說他們對森田療法是理解正確了的.但為什麽自己的強迫癥還是反反復復地無法根除呢?關於這壹點我想說的是,雖然妳們理解正確了,也去實踐了.但是妳們卻沒有註意到癥狀外的陷阱,所以妳們無論走多遠始終都會被陷阱給拉回來到癥狀中去的.

那麽癥狀外的陷阱是什麽呢?陷阱有兩個,壹個是所謂的理性,二便是縱容.

我們知道強迫癥患者其實是很聰明的,思維能力強,並且非常地理性,不過他們的理性是和完美主義結合在壹起的,所以他們才會非要把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大腦裏理性地搞清楚.本來在接受治療後,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實踐得好好的,癥狀也好了很多.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期,強迫癥患者所謂的理性卻也開始復蘇了.他們會在沒事或冷靜的時候偶爾地想壹下,其實以前強迫觀念中的某些東西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這裏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有個人的強迫觀念是擔心自己天花板上的吊燈會掉下來。他會想:“以前確實是多想了,沒有意義。不過仔細想壹想,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牢固,還是有可能掉下來啊,只不過幾率很小-------。”這時他可能意識到自己快陷入強迫了,於是就停止去想燈的問題。但他的“理性”會立刻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牢固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啊,”於是他的心中立刻就有了壹種非想不可,不想自己反倒是錯的念頭逼著他去想下去,結果癥狀就這樣又恢復了。

而所謂的縱容,我稱它為吃飽了沒事幹,沒事找事。有時候我們的強迫癥患者由於癥狀緩解了很多,所以心情特別的開心,於是他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是對以往的癥狀進行炫耀,故意地再去在去想壹想以前強迫的觀念,好像是要告訴癥狀他可以擺脫它了。而實際上這麽做是非常危險的,常常容易想著想著就又想成癥狀了。

所以,在治療強迫癥的過程中壹定要註意這兩個陷阱。針對理性的陷阱,具體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論某些理性的思想是多麽正確,記住,只要是和強迫的觀念沾邊的,統統都不要去想,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即便自己感到不去想是錯的,非要去想不可,也不要去想,因為這正是陷阱誘惑妳的地方。妳挺住了妳的強迫也就好了,否則就又陷入癥狀中去了;而針對縱容這個陷阱的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就是不要縱容,把自己的高興勁投入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吧。

痊愈的含義

強迫癥患者最大的願望無非是痊愈了。那麽到底什麽是真正的痊愈呢?如果妳認為是癥狀的完全消失,那麽我敢肯定,妳將永遠強迫,因為真正的痊愈並非如此。

我們知道其實強迫癥患者之所以強迫,根本的原因就是違背自然,把正常的問題當做是不正常的,所以才強迫。舉例子來說,比如壹個男人在街上看到漂亮的女人,於是這個男人產生了想與這個女人親密的念頭。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任何壹個生理正常的男人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但強迫癥患者卻不壹樣,他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這樣想就是不道德的、齷齪的,於是就去壓制這個念頭,而其結果就是他得了強迫癥;又比如說壹個人他在與人談話時,總是在想自己該怎麽樣來回答別人的問話,並認為自己不該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有這想法是不正常。而其實呢?我們每壹個人在與別人談話時候,都是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回答別人的提問,只不過正常的人是在無意識地思考,而之所以無意識地思考,是因為它就跟我們的呼吸壹樣,是自然發生的過程,根本就不需要我們人主動去控制的。而強迫癥患者卻非要把這種正常的、無意識地思

參考資料:

www.mingliang.cn/m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