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他們幾家主張治國的核心是什麽呢?
中國封建社會的治國套路大家都很熟悉:外儒內法,兼之以道。即諸子百家中,被後世統治者采用的主要是儒、道、法。
儒:我們最熟悉的流派,幾乎成為了中國乃至東亞國家的人文標簽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等幾大主張,明確君臣、父子之禮,劃定夫婦、長幼之別;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前代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所謂的?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滿滿的積極正能量。
可以看出,儒家的內核,是以倫理確定上下尊卑關系;外在的體現上,卻用仁義等極為義正言辭的理論包裝,可以說是壹種標準的統治之術,天生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法家,強調建立規則
春秋時期的管仲是法家的先驅,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則有李悝(kui)、吳起、公孫鞅、韓非子等。
顧名思義,法家的主張就是用法治國,重農抑商、獎勵農戰,反對分封、建立郡縣制、實行君主專制,他們的主張,是其後中國大壹統王朝的思想基礎。
但是,法家所指的?法?,跟我們如今的概念不壹樣,它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帝王的個人意誌,而確立的法規,本質是為了加強君主集權。
同時,法家極力避免個人意誌對法令的幹擾,反對人情、走後門,雖然有壹定的積極意義,甚至在理論上看似比較公平,但其手段往往很嚴苛、血腥,伴隨著殘忍的殺戮,為後世廣為詬病。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又稱黃老之術,代表人物老、莊。在筆者看來,這個流派比較玄乎,從理論上來看,它主張無為,但又無不為,看似簡單,實際很難。所謂?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落實到治國上,主要是減少對社會的不必要幹擾,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道家思想,在特定時期確實有奇效,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就是產生於貫徹了數十年的黃老之術。
但是,放任的自由經濟必然會帶來資源的過度集中,土地兼並嚴重、貧富差距拉大,往往是道家治國之術的副產品;比如在漢武帝即位後,雖然享受著文景之治帶來的繁榮,但也面臨著急需解決的隱患(《資治通鑒?漢紀八》):
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說的很明白了:若不加以扭轉,將會盛極而衰。這就是為什麽漢武帝要重用董仲舒等人,著急摸索出新的治國理論。
墨家的治國思想,則太過於超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他的思想和儒家正好相反,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要博愛,不要戰爭;要平等,反對階級壓迫;要儉樸,杜絕奢侈浪費;提倡薄葬,反對厚葬、殉葬,甚至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在墨家看來正是對人性的摧殘;不要搞虛頭巴腦的音樂,多把精力用來幹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