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沂蒙紅嫂紀念館的建館背景

沂蒙紅嫂紀念館的建館背景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壹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幹草餵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壹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餵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壹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壹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壹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壹口糧當軍糧,最後壹塊布做軍裝,最後壹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誌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 2011年1月,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跡,記住她們生命中沈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鬥工作過的原中***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壹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