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地理分布有哪些?
蘆葦在我國分布很廣,東起黃河河口,西至新疆的塔城、伊犁,東北從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南至湖南的洞庭湖畔。但集中地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其中以東北的遼河三角洲的盤錦、東溝葦區,松嫩平原的嫩江、白城葦區,三江平原葦區;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上的葦區;新疆的博斯騰湖葦區,伊犁河谷地及塔城額敏河谷地等葦區,都是大面積蘆葦集中的分布地區。此外,蘆葦也廣布於全世界。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蘆葦具橫走的根狀莖,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狀莖繁殖為主,根狀莖縱橫交錯形成網狀,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較厚的根狀莖層,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狀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較長時間埋在地下,1m甚至1m以上的根狀莖,壹旦條件適宜,仍可發育成新枝。它還能以種子進行繁殖,種子可隨風傳播。
影響蘆葦生長的主要生態因子是水分。但它對水分的適應幅度很寬,從土壤濕潤到長年積水,從水深幾厘米至1m以上,都可以形成蘆葦群落。遇到水深在20—50cm,而且流速緩慢的河、湖,蘆葦都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稱。蘆葦高度因地而異,在東北各地為1.8—2.5m,部分也有達3m或更高者,而新疆博斯塔湖蘆葦可達4—5m甚至6m以上,在湖南洞庭湖可達4m以上。水深不僅影響蘆葦地上植株的生長高度,同時也與它的地下根狀莖的分布等有關,在常年積水的地方,蘆葦的根狀莖分布在土壤表層,占地下部分總重的71%,往往壹些牛軛湖或小湖的蘆葦從水淺處逐漸向水深處延伸,隨著水體深度的增加,它的根狀莖則向上浮動,最後根狀莖縱橫交織,加之地上部分的殘枝落葉與塵土,可形成地氈狀的浮島覆蓋水面,在草根層下的水可達4—5m深。相反在季節性積水或無積水的地方,蘆葦地上植株變矮,幾乎與水分減少成正比,隨著水分的減少,蘆葦高度依次遞減,壹般地區蘆葦高在60cm至1m左右不等。在這些地方它的地下根狀莖埋深增加,0—30cm根狀莖和根占地下總重的54%,其中20—30cm地下豎莖較多,40—60cm是地下豎莖和橫莖交叉區,60cm以下基本上是橫走的根狀莖。應該指出,水分減少的矮蘆葦地,正是作為牧場利用的對象,蘆葦根狀莖埋深增加,非常有利於牧場耐牧程度的提高,同時也給牧場復壯更新提供有利條件。積水深度不同,對蘆葦生長發育期有明顯影響,季節性積水,即蘆葦區土壤有幹有濕,在4月發育成株的占植株總數的50.5%,而在長期積水的蘆葦,4月發育成株的占植株總數的19.5%。壹般情況下,春天季節性積水的蘆葦,發芽出苗時間均早於長期積水的蘆葦半月左右,有利於北方早春放牧。
蘆葦對土壤和水的pH值適應幅度較大,它從微酸性至中性可達堿性,可從pH值6.5—9,都能正常生長發育,形成群落,但以pH7—8時生長最茂盛。
蘆葦對鹽堿土有較強的耐力,能在內陸鹹湖附近,有較厚鹽結皮的鹽土上生長,但它的外部形態已顯著變化,植株矮小,高僅20cm,葉子成披針狀,壹般在新疆的鹽沼、濱海的蘆葦,植株矮小而稀疏,其高度均在1m以下。蘆葦在土壤含氯量0.25%以下,最高不過0.5%,灌水氯含量在0.3%時,能正常生長發育,畝產量可達350—450kg。它的耐鹽性,為向鹽堿地擴大草地提供了可能,尤其對沿海城市建立飼料基地有著重要意義。
蘆葦植物群落地理分布非常廣泛而多樣,單優勢蘆葦純群落在各地可同時出現。
蘆葦的物候期由於它分布廣,受各地自然條件限制,非常不壹。現以華北為例:蘆葦發芽期4月上旬,展葉期5月初,生長期4月上旬至7月下旬,孕穗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期8月上旬到下旬,開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種子成熟期10月上旬,落葉期10月底以後。
綜上所述,蘆葦是壹種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生物量高的優良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