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跡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跡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臺灣諸地。遊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壹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壹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壹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闿

譚延闿(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壹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藥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壹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範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