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虛詞
之
⑴他,她,它(們)。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術者)
②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話。)
④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本義項指後壹個“之”:她,指燕後。)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們,指齊軍。)
⑥我見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訊之。(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⑧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⑨遽撲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本義項指後壹個“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②去逾四十裏,之虛所賣之。(本義項指前壹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前壹個“之”?)
⑤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於是棄其家走之關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本義項指後壹個之“之”。)
⑷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後壹個“之”。)
②其上以構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本義項指前壹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
⑦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本義項指中間壹個。)
⑸作賓語前置的標誌。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讀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本義項指後壹個之。)
⑹我。例: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以之為戮。之:指我們。)
⑺調整音節,無實義。例: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後壹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⑼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例:
①雲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向。例:
然後驅而之善
————————————————————這“壹”個夠不夠,哈哈!
2. 文言虛詞練習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於:(1)舜發於畎畝之中( )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4)萬鐘於我何加焉 ( )(5)所欲有勝於生者( ) (6)欲有求於我也 ( )(7)皆以美於徐公 ( ) (8)皆朝於齊 ( )故:(1)公問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戰 ( )(3)欲以子之梁國而嚇邪( ) (4)必以情 ( )參考答案:為:(1)給、替 (2)呢,語氣助詞 (3)是 (4)做、制造 (5)當作(6)為了 (7)接受見:(1)引見 (2)召見 (3)會見然:(1)那麽 (2)這樣,如此 (3)然而於:(1)從 (2)由於 (3)給 (4)對 (5)給 (6)對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憑借 (3)用 (4)按照、根據。
3. 常見文言文虛詞和實詞見九年級下(北師大版)語文書附錄 1. 安:1、怎麽(安求其能千裏也) 2、養(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備: 1、周全、詳盡。
(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壹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
(猶得備晨炊《石壕吏》)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
(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8.策:1、馬鞭。
(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
(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9.長:cháng 1、長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
(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
(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13. 馳:1、騎(願馳千裏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壹簞食,壹豆羹)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
(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
(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
(“銳不可當”)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26. 惡:1、怎麽(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m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壹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凡三往)29. 方:1、見方(方七百裏)2、長方形(方以長)3、當……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
(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J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壹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39.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壹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
4. 初中文言文虛詞練習初中常見文言虛詞復習 之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壹)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
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壹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四)音節助詞。
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 ,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
(《狼》) 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 用作助詞可不譯。
其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壹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麽”。
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壹貧,其壹富. 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以 1、作為介詞 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 例: 2、作為連詞 表示並列、承接、修飾“以”相當於“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 墨池記》)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 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嶽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 例:固以怪之矣。
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 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 偶爾通假要分清。 於 1、對,對於。
向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 例: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 3、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壹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於人 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
例:雖千裏弗敢易也,豈止五百裏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例: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1、代詞 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例: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2、連詞 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蔔之鬼乎(《陳涉世家》) 3、助詞 分兩種情況: ①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可譯作“…的樣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樣子”“像…似的”。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 註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1.用法詞性混為壹談 2.古今詞語詞義詞性混為壹談 3.不同虛詞因意義、用法相近而誤 4.同壹虛詞因意義、用法不同而誤 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
5. 9年級下冊語文書裏的所有文言文《公 輸》 原文: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於地,而不足於民。
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穅糟,而欲竊之。
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貍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
故曰:“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德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曹劌論戰》(莊公十年) 原文 十年春,齊帥伐我①。
公將戰(2),曹劌請見(3)。其鄉人曰(4):“肉食者謀之⑤,又何間焉(6)?”劌曰:“肉食者鄙③,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③,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
公。
6. 文言虛詞練習練習壹則:九年級下冊5單元古文虛詞練習辨析下面的壹詞多義詞。
為:(1)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為?( )(3)必為有竊疾矣。 ( ) (4)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5)以牒為械 ( ) (6)今為宮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為之( )見:(1)胡不見我於王 ( ) (2)於是見公輸盤(3)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然:(1)然,胡不不乎( ) (2)雖然,公輸盤為我造雲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於:(1)舜發於畎畝之中( ) (2)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 (4)萬鐘於我何加焉 ( )(5)所欲有勝於生者( ) (6)欲有求於我也 ( )(7)皆以美於徐公 ( ) (8)皆朝於齊 ( )故:(1)公問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戰 ( )(3)欲以子之梁國而嚇邪( ) (4)必以情 ( )參考答案:為:(1)給、替 (2)呢,語氣助詞 (3)是 (4)做、制造 (5)當作(6)為了 (7)接受見:(1)引見 (2)召見 (3)會見然:(1)那麽 (2)這樣,如此 (3)然而於:(1)從 (2)由於 (3)給 (4)對 (5)給 (6)對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憑借 (3)用 (4)按照、根據。
7.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及重點答:
九年級下冊文言文重點知識歸納 《公輸》――《墨子》
壹、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起.於魯 出發,動身 2、公輸盤不說. 通“悅”,高興 3、再拜.. 拜了兩次 4、不可謂知類..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為什麽;已.
:停止。 6、胡不見.
我於王 引見 7、子墨子九距.
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禦”,抵擋。 9、公輸盤詘.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來?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 。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為? 先生有什麽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國有什麽罪呢? 3、知而不爭 知道(這道理)而不勸阻(楚王)。
4、此為何若人?
這是什麽樣的人呢?
5、九設攻城之機變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 6、雖殺臣,不能絕也 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楚國的抵抗者)。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為? 先生有什麽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國有什麽罪呢? 3、知而不爭 知道(這道理)而不勸阻(楚王)。
4、此為何若人?
這是什麽樣的人呢?
5、九設攻城之機變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 6、雖殺臣,不能絕也 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楚國的抵抗者)。
三、回答問題
墨子聽說“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從而動身去楚國的目的是什麽? 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
詞語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 有利 委.而去.之 委. 放棄;去. 離開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故曰 所以 七裏之郭. 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限制;以. 憑借 池.非不深 護城河 親戚畔.之 通“叛”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威懾 兵革.. 泛指武器裝備 多助之至.
極點 翻譯句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
所向、內部團結
2、委而去之。 棄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重要問題
本文論述了“人和”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壹、詞語解釋 舜發.
於 被任用 人恒過.. 恒. 常;過. 犯過失 傅說舉於..
被選拔 衡.
於慮 同“橫”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故. 所以;任. 責任,擔子;是. 這 而後作.
奮起 苦.
其心誌 使
┅┅痛苦 征於色. 顏色。
希望可以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