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簡介
伏爾泰(1694—1778年),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Fran?ois-Marie 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
1715年,伏爾泰因寫詩諷刺當時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流放到蘇裏;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在獄中,伏爾泰完成了他的第壹部劇本,關於路易十五的攝政王,菲利普二世(奧爾良公爵)的悲劇《俄狄浦斯王》(?dipe)。在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爾泰”作為筆名,這名字來自他法國南部故鄉壹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轟動,伏爾泰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又遭貴族德·羅昂的汙辱並遭誣告,又壹次被投入巴士底獄達壹年。出獄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在英國居住三年期間,詳細考察了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和當地的社會習俗,深入研究了英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物理學新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哲學觀點,著作《哲學通信》。
1749年,夏特萊侯爵夫人因難產逝世。伏爾泰短暫地回到巴黎;1750年,伏爾泰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請到柏林,得到宮廷文學侍從的職位待遇。
1753年,伏爾泰與另壹位國王賞識的科學家莫佩爾蒂發生爭執,寫文章諷刺莫佩爾蒂的荒謬論文。但後者得到國王的支持。這壹事件導致了伏爾泰與國王關系的破裂,並促使他離開普魯士,此後他全心投入到火熱的啟蒙運動中。同時,除了繼續創作戲劇作品外,他還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議會史》等歷史著作和《老實人》、《天真漢》等哲理小說。伏爾泰的不倦鬥爭,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他本人也被人們尊稱為“凡爾納教長”。
擴展資料:
伏爾泰思想主張:
1、他從自然法論的立場出發來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他認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人的本能的,適用於所有人的,並且天下人都認為是公正的自然法律。
2、認為理性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認識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會。批判和否定壓抑人的理性的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意史觀。
3、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虛偽、教士的兇殘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熱和不寬容造成的荒誕悲劇。
4、反對君主專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主張言論自由。
5、尖刻地抨擊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壹些狡猾的人布置的壹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
6、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反對暴力革命,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想化了,認為最理想的是由“開明”的君主按哲學家的意見來治理國家。伏爾泰在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開明君主制。
百度百科-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