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美國航天飛機事故簡述。

美國航天飛機事故簡述。

挑戰者號

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裏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4公裏的看臺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 挑戰號發射升空表,他們既是來觀看航天飛機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壹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麥考利芙就是從110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當孩子們看到航天飛機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順利上升:7秒鐘時,飛機翻轉;16秒鐘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航天飛機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壹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50秒鐘時,地面曾有人發現航天飛機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壹絲絲白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復全速。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飛機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壹句報告詞。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航天飛機突然閃出壹團亮光,外掛燃料箱淩空爆炸,航天飛機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 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挑戰者號變成了壹團大火,兩枚失去控制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了。

挑戰者號失事了!爆炸後的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裏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價值12億美元的航天飛機,頃刻化為烏有,七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全世界為此震驚,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表示哀悼。然而,人們在悲痛之余,對科學事業的不懈追求並沒有停止。在“阿波羅”1號的試驗飛船火災中遇難的格裏索姆,生前曾說過壹段感人的話“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壹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壹種冒險的事業。萬壹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

事故原因最終查明:

發射時氣溫過低,發射臺上已經結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艙的O形環硬化,失效。在點火時,火焰從上往下燒,O型環要及時膨脹,但O型環已經失效,火焰往外冒,斷斷續續冒出了黑煙。但是由於燃料中添加了鋁,燃燒形成的鋁渣堵住了裂縫,在明火沖出裂縫前臨時替代了O型環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幾秒,宇航飛機遭到壹股強氣流,威力相當與卡特裏娜颶風。凝結尾出現了不同尋常的“Z”字尾。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泄漏出來的最後壹個屏障,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壹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宇航飛機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在發射後73秒,“挑戰者”號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炸成了幾千個碎片。

其實本來這場事故本來可以避免。在發射前13小時,壹位重要工程師向公司上級召開了電話會議,指出了上次“挑戰者”號的發射由於O型環失效差點毀滅,但上級由於急著完成快捷而便宜的太空旅行,保持了自己的觀點。在發射前30分鐘,壹架波音757客機報告了強氣流的存在,但發射中心也沒有註意。於是……

七位航天英雄紀念碑事故遇難者讓我們永遠銘記挑戰者號上七名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勇士的英名,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四十歲,宇航員: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裏高利·傑維斯,四十壹歲;教師克裏斯塔·麥考利芙(女),三十七歲。

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曾是美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來成為壹名高級飛行器的試驗飛行員,壹生與危險打交道。他幽默、開朗,成為全機組的核心與靈魂。

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擔任過戰鬥機飛行員,多次獲得獎章,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勛章和國家敢於戰鬥銀星十字勛章。

宇航員朱蒂絲·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在余暇時喜歡彈鋼琴,喜歡在音樂中尋找美的享受。朱迪絲喜歡微笑,微笑中充滿對事業和生活的信心。

宇航員羅納德·麥克奈爾(Ronald McNair),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南部,在棉田的勞動中錘煉了他堅毅的性格。他夢想著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試驗:吹奏薩克斯管。

格裏高利·傑維斯(Gregory Jarvis)滿懷希望參加這次宇航旅行,他隨身帶著壹面小旗子,這是他的母校巴法洛紐約州大學送給他的紀念品,他願帶著這面旗幟去開拓空間的探險。

埃利森·鬼冢(鬼冢承二;Ellison Onizuka)生於夏威夷,其祖籍是日本人。他在孩提時代總愛光著腳板在咖啡地和麥卡達美亞墓地跑來跑去。他早就夢想著有壹天去月球旅行。成為飛行員後,他雄心勃勃地準備大展鴻圖。

克裏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在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任教。她是壹位有名的社會學女教師,已婚,並育有壹兒壹女。按計劃她將在太空通過電視向美國和加拿大二百五十多萬中小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還將在航天飛機上參加幾項科學表演,錄像後也要向學生播放,成為世界上第壹位“太空教師”。

航天員遇難後,當時就任的裏根總統發表了多次講話以紀念這些出色的“挑戰者”。

哥倫比亞號

飛機墜毀

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航天飛機解體墜毀。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鐘,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壹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航天飛機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事發之後,布什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註事態的進壹步發展。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航天飛機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裏。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美國公***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麽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幸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裏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裏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壹個巨大的悲劇。” 2006年1月28日美國東岸時間早上十時,美國佛羅裏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行活動紀念三次美國航天災難,並向罹難的7名太空人致敬。三次美國航天災難均集中在1月27日(阿波羅)、1月28日(挑戰者號)及2月1日(哥倫比亞號)。

編輯本段

事故經過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發射後不久燃料箱外脫落的壹個泡沫碎塊,壹直是事故調查中的壹大疑點。美國宇航局公布的壹份分析報告顯示,該航天飛機可能曾被多達三塊泡沫材料擊中,而不是早先所認為的壹塊。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月16日發射升空,1月24日航天飛機項目承包商美國波音公司技術人員撰寫了這份報告,並於1月27日提交給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報告稱,在“哥倫比亞”號發射82秒後,有三個泡沫材料碎塊從連接外部燃料箱和航天飛機的支架區域脫落,每個碎塊長約20英寸(相當於50厘米),它們擊中航天飛機後“似乎出現了瓦解”,化為大量更小碎片。 美宇航局在公布這份報告時強調說,根據報告得出的結論,泡沫碎塊撞擊不會影響航天飛機飛行安全性,宇航局飛行控制部門也“同意這壹結論”。 盡管如此,新報告公布之後,泡沫材料撞擊在“哥倫比亞”號失事中所起的作用,再次引起人們關註。“哥倫比亞”號2月1日解體墜毀後不久,泡沫碎塊問題就浮出水面。雖然美宇航局壹直堅持認為,泡沫碎塊撞擊不會有嚴重後果,但負責對“哥倫比亞”號事故進行調查的獨立委員會,目前仍在對泡沫碎塊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這壹獨立調查委員會目前得出的最主要結論是“哥倫比亞”號機殼上可能出現孔洞,導致超高溫氣體進入航天飛機,最終釀成事故。而根據美宇航局21日公布的文件,宇航局壹位工程師1月29日就曾在電子郵件中警告說,航天飛機外部隔熱瓦受損,有可能導致輪艙或起落架艙門出現裂孔

編輯本段

宇航員

機長裏克·哈茲班德,男,45歲,昔日空軍中校,得克薩斯人。1994成為宇航員。

威廉姆·麥庫,男,41歲,昔日海軍司令員,三個孩子的父親。1996年成為宇航員。

麥克爾·安德森,男,43歲,出生於軍事家庭,1994年成為少數黑人宇航員之壹。

卡爾帕納·楚拉,女,41歲,上世紀80年代從印度移民到美國,於1994年成為宇航員。

大衛·布朗,男,46歲,1996年成為宇航員。

勞瑞爾·克拉克,女,41歲,昔日海軍軍醫,1996成為宇航員。

伊蘭·拉蒙,男,48歲,以色列空軍中校。1997年成為以色列首位宇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