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是什麽意思
內閣是某些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由總理和若幹部長組成。
內閣是壹些國家中央政府的壹種組織形式。在議會內閣制國家中,內閣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某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聯合組成,由國家元首任命。內閣淵源於英國由貴族組成的樞密院,原為英王的最高咨詢機關。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王威廉三世任命少數議員為樞密院成員,又選出議會中最有勢力壹派的領袖負責,***商政務。該組織被稱為內閣。1717年起,由於喬治壹世認為日耳曼人不懂英語,故經常不參加內閣會議,內閣也逐漸擺脫國王控制,成為掌管全國政務的組織。
明朝的內閣制
明朝內閣制在明成祖時期正式建立。 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樂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做出兩個重大決定,壹是把首都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北京;二是成立內閣制,這樣,壹個國事咨詢機構正式建立了。明成祖雖像明太祖壹樣為加強集權做了不少努力,但壹次又壹次的禦駕親征又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壹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制便應運而生。
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雖有大明正統朝末年的反復,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